大眾車標從最初到現在的圖片演變歷程是怎樣的?

大眾車標從 1937 年至今歷經十次演變。最初在 1937 年至 1939 年,由“V”“W”疊加被齒輪環(huán)繞還有旗幟;二戰(zhàn)時旗幟簡化;戰(zhàn)后齒輪消失字母加寬;后又有方形、極簡等風格變化,顏色也幾經調整;千禧年后引入 3D 設計,立體感不斷增強;到 2019 年回歸二維,有藍底白字和白底藍字版本。每一次演變都反映著大眾不同時期的發(fā)展與理念

1937 年至 1939 年,第一代大眾車標誕生,由設計師 Reimspiess 操刀。“Volkswagen”中的 V 和 W 字母相互疊加,仿佛在訴說著品牌名字的淵源,周圍被齒輪環(huán)繞,呈現出工業(yè)的精密感,還有 4 個旗幟點綴,別具特色,彰顯著大眾汽車初入市場的蓬勃朝氣。

1939 年至 1945 年的二戰(zhàn)期間,第二代標志啟用。為適應軍用車輛需求,旗幟設計簡化,不過齒輪與 V、W 字母依然保留,在戰(zhàn)火紛飛中,大眾汽車以堅韌姿態(tài)服務于特殊時期。

1945 年至 1960 年,第三代標志亮相。齒輪消失不見,字母反而加寬,整體變得更加簡潔直觀,這一標志應用于甲殼蟲和 T1 等經典車型,伴隨著這些車型的暢銷,大眾汽車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1960 年至 1967 年,第四代標志以獨特的方形造型登場,成為大眾車標歷史中唯一的方形標志,展現出那個時代獨特的審美與設計理念。

1967 年至 1978 年,第五代標志采用極簡主義風格,去掉了方形邊框,還融入藍色元素,給人清新之感。此后的 1978 年至 1989 年,第六代標志顏色反轉為白字藍底,在大眾汽車不斷拓展市場的進程中,持續(xù)優(yōu)化自身形象。

1989 年至 2000 年的第七代標志,在不同階段有細微調整。2000 年至 2012 年,第八代標志引入三維設計,顏色更顯沉穩(wěn)大氣。2012 年至 2019 年的第九代標志,立體感進一步加強。

2019 年至今的第十代標志,告別三維回歸二維,藍底白字與白底藍字兩個版本,整體設計更為瘦細,展現出大眾汽車簡潔現代的新風貌。大眾車標的演變歷程,是一部記錄品牌發(fā)展、時代變遷的生動史書 。

特別聲明:本內容來自用戶發(fā)表,不代表太平洋汽車的觀點和立場。

車系推薦

新途V80
新途V80
9.58-23.96萬
獲取底價
寶馬3系
寶馬3系
31.99-39.99萬
獲取底價
問界M5
問界M5
22.98-24.98萬
獲取底價

最新問答

要想車打蠟達到最佳效果,需從多方面著手。首先要依車型、漆面情況及功能需求選好車蠟,新車舊車適用的蠟有所不同。接著徹底清洗車輛,洗凈擦干后置于陰涼通風處,手工或借助打蠟機均勻涂抹,涂抹時橫線豎線交替直線進行,每道涂層適當重疊。待片刻后,用柔軟
普通車蠟價格大致在十幾元到幾百元不等。車蠟價格受多種因素影響,不同品牌、類型的車蠟價格有別,像龜牌幻彩修復光亮蠟只需 13 元,而漢高臻亮璀璨鍍晶蠟則要 198 元。打蠟場景不同價格也有差異,小美容店、4S 店、洗車店價格各有高低。此外,地
車蠟行業(yè)在環(huán)保方面正呈現積極的發(fā)展態(tài)勢。隨著中國汽車保有量持續(xù)攀升,消費者汽車美容保養(yǎng)意識不斷增強,對高性能、環(huán)保型車蠟的需求愈發(fā)強烈。在環(huán)保理念深入人心的當下,環(huán)保型車蠟發(fā)展空間廣闊,成為市場主流是大勢所趨。企業(yè)不僅在原材料選擇上更傾向環(huán)
要挑選到性價比高的便宜車蠟,需綜合多方面因素,結合車輛實際情況來選擇。市場上車蠟品牌眾多,像龜博士、車仆、美光等都有高性價比產品。同時,不同類型的車蠟功能各異,如拋光蠟、上光蠟、防曬蠟等。而且,車輛的新舊程度、漆面顏色、使用環(huán)境等,都會影響
上劃加載更多內容
AI選車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