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電池競爭,日企能否領先中企?
在全球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的浪潮中,固態電池領域正成為中日企業激烈角逐的新戰場。“固態電池競爭,日企能否領先中企?”這一問題備受關注。
固態電池技術被視為打破現有電動化市場格局的關鍵。日本在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上較為遲緩,因此將固態電池視為翻身的重要契機。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在全球固態電池申請專利中,日本占比達36%,中國和韓國分別為27%和18%,日本在早期專利布局上占據一定優勢。豐田作為日本固態電池研發的領軍企業,早在2008年左右就踏上征程,選擇硫化物電解質路線,雖在2010年就研制出能量密度400Wh/kg的樣品,但大規模生產時卻面臨成本與穩定性難題,后續建中試線也遭遇界面接觸不穩、良率低等困境,量產計劃兩度推遲。
中國企業在固態電池領域起步稍晚,不過發展勢頭迅猛。2013年國軒高科申請首批專利,2016年寧德時代組隊投入研發。近年來,中國企業在固態電池技術上不斷取得突破。在今年10月23日的2025新能源電池產業發展大會上,欣旺達發布聚合物固態電池新品“欣·碧霄”,能量密度可達400wh/kg ,具備高安全性和長循環壽命。國軒高科的“金石”電池生產線已投產,衛藍新能源的半固態電池預計2025年底交貨。
從量產進度看,中企步伐更快。日企中最快的日產2025年3月才啟動生產,大規模量產要到2028年,豐田更是推遲到2030年。而中國部分企業的半固態電池已接近商業化應用,比亞迪、蔚來等車企與電池企業合作開展裝車測試,2025年有望實現半固態電池規?;瘧?。
在技術儲備方面,盡管中國企業專利數量占全球58%,近乎日本的3倍,但日企在核心專利上占優,比如豐田的干法電極專利給中國企業造成一定阻礙。不過,中國企業每年新增專利數量是日本的2倍多,差距正逐漸縮小。
成本控制與市場優勢上,中企優勢明顯。寧德時代通過 “半固態 - 全固態” 過渡路線,有效控制成本,半固態電池成本僅比傳統鋰電池高15% ,2024年出貨量突破5GWh。中國龐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為中企提供廣闊空間,同時政策支持也為固態電池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綜合來看,日企在全固態電池技術成熟度上有領先優勢,尤其硫化物電解質穩定性更佳,但成本高、量產難度大是其亟待解決的問題。中企在全固態領域雖稍顯遜色,但半固態電池商業化進展迅速,憑借成本與市場優勢,有望通過 “以量換技術” 實現快速迭代。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日企與中企各有優劣,未來固態電池市場格局充滿變數,最終的贏家將由持續創新和對產業鏈生態的構建能力決定。
最新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