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電動車泛濫帶來哪些“壓迫感”?
在廣州的大街小巷,電動車已然成為一道獨特“風景”,數量之多帶來的“壓迫感”正滲透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今,電動車在廣州可謂泛濫成災。截至 2024 年 9 月,全市電動自行車登記上牌數量約 540 萬輛,且仍以每天約 4000 輛、每月約 10 萬輛的速度增長,實際保有量約 600 萬輛。這意味著平均每 3.1 個廣州人就擁有 1 臺電動車。
電動車的泛濫首先帶來了交通上的“壓迫感”。在早晚高峰,馬路上電動車大軍如潮水般涌動,數量眾多且行駛路線多變,給交通秩序帶來極大挑戰。許多電動車無視交通規則,超速、超載、闖紅燈、逆行等現象屢見不鮮,在機動車道上也時常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公交車站、地鐵站附近,電動車隨意占道停放,嚴重影響行人通行,讓原本就擁堵的交通雪上加霜。不同出行方式的人群矛盾也日益凸顯,開汽車的人抱怨電動車到處亂竄,增加了行車風險;而騎電動車的人則覺得機動車占據了過多道路資源,自己不得不駛入機動車道。
公共空間也被電動車大量侵占。小區周邊、人行道、綠道、盲道,甚至市民廣場,都成了電動車的免費停車場。行人通行困難,商戶經營也受到影響。在一些人流密集區域,電動車亂停亂放,堵塞通道,不僅給市民生活帶來不便,還埋下了安全隱患。
城市公交系統也受到嚴重沖擊。自從電動車大量出現,廣州乘坐公交的人數明顯減少。不少公交線路即使在高峰期也乘客寥寥,部分線路甚至不得不停運。《2023 年廣州市交通發展年度報告》顯示,2023 年廣州電動自行車日均出行量 685 萬人次,相比 2019 年增長 149%;而全市公交日均客運量僅 300 萬人次,不及 2019 年的一半。
面對這一現狀,廣州市在 2024 年 10 月就出臺了整治新規,交通管理部門也多次發出通告,加大對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然而,效果卻不盡如人意。非機動車道上限速 15 公里每小時的規定執行效果一般,超速行駛現象依然普遍。雖然開辟了一些電動車專用車道,但遠遠無法滿足出行需求。
廣州電動車泛濫帶來的“壓迫感”,反映出城市在交通規劃、管理和公共資源分配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如何平衡市民出行需求與城市交通秩序,是亟待解決的民生問題。
最新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