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余家中國動力電池企業海外本地化生產
2025 年 11 月 12 日,在四川宜賓開幕的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透露,已有 50 余家中國動力電池相關企業在海外實現本地化生產供應。這一成果標志著中國動力電池產業全球化發展步入新階段。
近年來,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出海步伐顯著加快。2025 年 1 - 8 月,我國動力電池出口量達 111.5GWh,同比增長 30.3%,占總產量的 64.4%。2025 年上半年,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前十企業中,中國企業占據六席,市場份額合計達 68.7%。
本地化生產成為眾多企業的重要戰略。以寧德時代為例,自 2018 年起,先后在美國、德國、匈牙利、西班牙和印尼等地建設生產基地或開展技術合作。德國工廠穩定運營,匈牙利工廠正推進設備安裝,印尼項目也已奠基,規劃年產能可配套 20 萬 - 30 萬輛電動汽車,還延伸至儲能領域。寧德時代通過技術授權、建廠與產業鏈協作提升本地化運營,推動從“產能出海”邁向“文化和品牌出海”。
從布局區域來看,東南亞成為熱門選擇,泰國更是首選之地。中國車企在此布局 8 家工廠,投資額達 56 億美元,年產能突破 50 萬輛,主要生產右舵車型適配東南亞市場。比如比亞迪泰國工廠生產的 ATTO 3 車型,2024 年在東南亞銷量突破 8 萬輛。而匈牙利則成為進入歐洲的跳板,比亞迪、寧德時代在此建廠,可規避歐盟最高 35.3%的反補貼關稅。寧德時代匈牙利工廠 2025 年投產后,將為寶馬、大眾等歐洲車企供應電池。這種本地化布局優勢明顯,既能降低物流成本,泰國工廠生產的車型出口歐洲,運費比從國內出口低 20%;又能獲取本地政策優惠,如印尼為吸引電池企業,提供鎳礦資源優先供應權,寧德時代印尼工廠因此能以更低成本獲取原材料。
中國動力電池企業海外本地化生產,不僅是自身產業實力的體現,也與全球市場需求和政策環境變化緊密相關。隨著全球對新能源汽車需求的持續增長,以及各國對動力電池質量和技術標準要求的提高,中國企業憑借成熟的技術和快速的創新迭代,積極布局海外市場,通過本地化生產供應,更好地滿足當地需求,增強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話語權,未來也有望在全球新能源產業發展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
最新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