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提速!自動駕駛時代該踩油門還是剎車?"
**立法提速!自動駕駛時代該踩油門還是剎車?**
2025年,中國自動駕駛產業迎來關鍵轉折點。隨著《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正式實施、全國首批L3級自動駕駛試點名單落地,以及工信部等部門密集出臺監管新規,技術狂飆的自動駕駛賽道被按下了“規范鍵”。這場關于“油門與剎車”的博弈,正深刻重塑行業生態。
**技術躍進與法規破冰**
今年以來,比亞迪、蔚來等9家車企相繼獲批L3級自動駕駛路測資格,極氪、百度等企業也在上海、武漢等城市加速布局高快速路測試。北京市更率先明確L3級自動駕駛車輛可開展個人乘用車、出租車等場景試點,為商業化鋪路。車企層面,華為、小鵬等紛紛宣布“2025年實現L3級落地”的目標,激光雷達、高性能芯片等硬件配置已成頭部車型標配。
然而,技術突破背后,責任劃分、成本控制、安全冗余等挑戰日益凸顯。L3級自動駕駛的核心矛盾在于“人機權責切換”——系統在特定條件下接管駕駛,但事故責任主體仍不明確。業內專家指出,若車企需為事故兜底,其承擔的賠償風險可能推高車輛售價,進而抑制市場普及。
**監管重拳下的“安全鎖”**
面對行業亂象,監管部門連續出招。工信部近期嚴禁車企使用“自動駕駛”等模糊宣傳,強制要求L2級功能標注“輔助駕駛”,并需通過人臉識別等技術確保駕駛員專注路況;科技部同步發布《駕駛自動化技術研發倫理指引》,明確不同級別自動駕駛的責任主體。北京市則通過4項地方標準,細化車路云協同技術規范。
這些政策直指行業痛點:部分車企為營銷噱頭夸大功能,導致消費者誤用系統;部分駕駛員在輔助駕駛模式下“脫手脫眼”,釀成事故。新規落地后,車企迅速調整宣傳策略,資本市場亦重新評估技術路線的長期價值——過度依賴激進智能駕駛概念的新勢力股價承壓,而注重安全冗余的傳統車企反獲青睞。
**平衡之道:創新與安全的協同進化**
自動駕駛的終極目標并非“取代人類”,而是構建更安全、高效的出行體系。當前,行業需在三方面尋求突破:
1. **技術驗證**:通過多傳感器融合、邊緣計算提升系統可靠性,并建立大規模仿真測試場景,覆蓋極端天氣、復雜路況;
2. **法律配套**:加快修訂《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確事故責任認定規則,推動保險行業開發適配產品;
3. **社會認知**:加強公眾教育,厘清“輔助駕駛”與“自動駕駛”的邊界,避免技術濫用。
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下,中國自動駕駛產業正從“野蠻生長”轉向“理性繁榮”。踩下安全剎車的瞬間,或許正是為了更穩健地駛向未來。
最新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