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油缸液壓千斤頂時需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項?

使用油缸液壓千斤頂時,要注意以下安全事項:

首先,操作相關人員應具備相關資格,熟練掌握操作方法。使用前,需仔細檢查千斤頂、接頭、油管和螺紋,若有損傷應及時更換。

其次,不能超過千斤頂的額定載荷和額定壓力,否則會導致設備故障和不必要的傷害。

再者,使用時要選擇合適的工作環(huán)境,不能在潮濕、有酸堿腐蝕性氣體的場地操作。

還要注意,使用前要檢查各部件是否正常,如活塞、接頭、高壓軟管等處是否漏油。

同時,重物重心要選擇適中,合理選擇著力點,底面要墊平,考慮地面軟硬條件,必要時襯墊堅韌木材,保持放置平穩(wěn)。

如果需要幾只千斤頂同時起重,要正確安放,保證每臺千斤頂負荷均衡,起升速度同步,防止重物傾斜。

將油缸放置好位置,旋緊放油螺釘再工作。欲使活塞桿下降,要按逆時針方向微微旋松手動油泵手輪,避免下降速度過快產生危險。

使用時如出現空打現象,可先放松泵體上的放油螺釘,將泵體垂直起來頭向下空打幾下,然后旋緊放油螺釘。

不得加偏載或超載,以免千斤頂破壞發(fā)生危險。

新的或久置的油壓千斤頂,因油缸內存有較多空氣,開始使用時,活塞桿可能出現微小的突跳現象,可將油壓千斤頂空載往復運動 2 - 3 次,以排除腔內的空氣。長期閑置的千斤頂,每月要將油壓千斤頂空載往復運動 2 - 3 次。

在頂升作業(yè)時,要選擇合適噸位的液壓千斤頂,承載能力不可超負荷,一般選擇液壓千斤頂的承載能力需大于重物重力的 1.2 倍,低高度要合適。

若使用多臺液壓千斤頂聯(lián)合頂升同一設備,應選用同一型號,且每臺額定起重量之和不得小于所承擔設備重力的 1.5 倍。

使用前應擦拭干凈,檢查各部件是否靈活,有無損傷和漏油現象。在有載荷時切忌將快速接頭卸下。

使用前應放置平整,底部墊平,不能傾斜,嚴防地基偏沉或載荷偏移。可墊堅韌的枕木或鋼板擴大承壓面積,不能用沾有油污的木板或鋼板作襯墊。

使用時,應先將重物試頂起一部分,無異常再繼續(xù)頂升。若發(fā)現墊板不平整、不牢固或千斤頂有傾斜及漏油現象,必須卸壓回程處理好后再操作。

在頂升過程中,隨重物上升及時鋪墊保險枕木架,下放重物要逐步向外抽出枕木,距離不得超過一塊枕木的厚度。

千斤頂需要松放時,微開回油閥緩慢下放,不能突然下降。齒條油缸松放時,也不能突然下放。

應嚴格遵守油缸的各項技術指標,不得隨意加長操作手柄或增加人數施強力硬壓。

起重高度不能超出規(guī)定界限。若重物頂升高度需超出額定高度,先在重物下墊好枕木,降下千斤頂,墊高其底部,重復頂升。

千斤頂不可作為支承設備,如需長時間支承,應在重物下面增加支承部分。

若頂升重物一端只用一臺千斤頂,應將其放置在重物的對稱軸線上,并使底座長的方向和重物易傾倒的方向一致。若用兩臺,底座應略呈八字形對稱放置于重物對稱軸線兩側。

使用兩臺或多臺千斤頂同時頂升作業(yè)時,須統(tǒng)一指揮,協(xié)調一致,同時升降。

千斤頂不得在高于 80℃環(huán)境中使用,和高壓油管分離時應先消除壓力,將接頭防塵蓋旋上,存放在干燥、無塵、無酸堿腐蝕性氣體的地方。

使用前應詳細閱讀制造商給定的說明書,操作時應嚴格遵守技術規(guī)范,定期檢查和保養(yǎng)。

特別聲明:本內容來自用戶發(fā)表,不代表太平洋汽車的觀點和立場。

車系推薦

新途V80
新途V80
9.58-23.96萬
獲取底價
邁騰
邁騰
17.49-24.69萬
獲取底價
紅旗HS3
紅旗HS3
14.58-17.28萬
獲取底價

最新問答

近日,從工信部申報信息中傳來新消息,小鵬P7推出了增程版車型,為消費者帶來新選擇。 在動力系統(tǒng)方面,新車搭載由1.5T發(fā)動機與電機組成的增程動力系統(tǒng)。其中,發(fā)動機最大凈功率可達110千瓦,驅動電機額定功率為100千瓦。這種增程式動力組合,
通常普通燃油車相對更容易進行汽車搭電操作。普通燃油車一般采用跨接法搭電,只要準備好電瓶搭線,讓救援車與被救援車車頭相對,救援車發(fā)動機運轉,按先連紅色正極線、再連黑色負極線的順序操作,且將救援車負極連接到被救援車車身鐵塊即可。其操作方式較為常
不同城市電瓶搭電價格大多在幾十元到幾百元波動。在經濟發(fā)達、競爭激烈的大城市,價格相對透明且低,50 - 100元較為常見;而經濟欠發(fā)達、維修資源匱乏的地區(qū),費用可能偏高,超過100元甚至達到200元。此外,不同救援渠道收費有別,4S店收費往
汽車必須搭電,并不意味著電池徹底損壞了。除了電池徹底損壞外,還有很多原因會導致汽車必須搭電才能啟動,比如電路故障、蓄電池虧電、搭電時電流不足、火花塞和點火線圈故障等。因此,當汽車必須搭電時,車主不妨先檢查蓄電池是否虧電,再查看搭線和操作是否
上劃加載更多內容
AI選車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