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吉利星越L以單月銷售29,434輛的成績登頂中國乘用車銷量榜首,在新能源汽車高歌猛進的時代,這款純燃油SUV的突圍顯得格外醒目。更令人驚訝的是,當季燃油車市場份額仍達52.6%,連續三個月超過新能源車占比。

01 政策轉向,燃油車迎來價值重估
2025年4月,七部門聯合發布的《傳統燃油車升級改造行動計劃(2025-2030年)》引發行業震動,文件明確要求“加大對燃油車產業支持力度,優化升級傳統內燃機技術”。
這一政策調整背后是多重現實考量:能源安全困境: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高達73.8%,電力結構中煤電占比仍達60.2%,能源結構轉型需循序漸進產業鏈保護:燃油車產業鏈直接關聯超500萬就業人口,激進轉型可能引發產業斷層風險出口主力支撐:2024年燃油車占中國汽車出口總量78%,在發展中國家市場仍是絕對主力
政策制定者已意識到:“油電雙軌并行” 才是符合國情的路徑。工信部官員明確表態不會采取“一刀切”禁燃策略,而是根據不同區域、場景需求靈活推進技術路線。

02 技術躍遷,燃油車自我革新之路
在行業普遍唱衰燃油技術時,中國車企卻悄然完成了內燃機的技術革命:超高壓噴射技術:長安汽車全球首發500Bar超高壓直噴發動機,燃油噴霧粒徑僅6.3微米(頭發絲的1/20),燃燒效率大幅提升油耗極限突破:新藍鯨發動機實現1500rpm爆發310N·m峰值扭矩,配合主動進氣格柵技術,實測一箱油續航突破1000公里,每公里成本不足0.5元熱效率飛躍:國產混動發動機熱效率突破46%,柴油機達48%,整車WLTC綜合油耗降至3.78L/100km
智能化同樣未缺席:2025款帕薩特搭載大疆L2+級智駕系統,寶馬5系支持高速NOA功能。長安更宣布投入2500億元研發“天樞大模型+具身智能”,推動激光雷達進入10萬級車型。03 市場分化,精準定位重塑競爭力
當下中國汽車市場已呈現鮮明的“場景分化”特征:地域鴻溝:一線城市新能源滲透率超50%,而三四線城市充電樁覆蓋率不足20%,燃油車仍是剛需價格區隔:10-15萬元區間燃油車最受歡迎,該價位新能源車因電池成本難以兼顧配置與續航功能細分:哈弗猛龍等越野車型憑借機械可靠性占領特殊場景;UNI-V黑武士版以運動性能鎖定年輕群體
混動技術成為關鍵橋梁:2024年插電混動(含增程)銷量激增76.89%,占新能源市場的35%。比亞迪DM-i、奇瑞鯤鵬、長安藍鯨iDD等系統,在保留燃油便利性的同時,能耗接近純電水平。04 未來圖景,油電共生的新生態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預測:到2030年市場將形成“433”格局——純電動占40%、混動占30%、先進燃油車占30%。
燃油車的進化方向已清晰顯現:高端性能化:如UNI-V黑武士版搭載運動排氣+電動尾翼,以9.19萬定價實現“賽道級操控”混動普惠化:混動車型價格下探至5-8萬元區間,饋電油耗僅4L/100km燃料多元化:吉利甲醇混動、氫內燃機等替代燃料技術進入量產階段
產業鏈層面,EMB電機械制動、全域操作系統等創新技術,正在打破燃油與電動的技術邊界。當制動響應速度提升40%、百公里制動距離縮短5%,駕駛體驗的本質差異正在消弭。

夕陽與朝陽的交界處,國產燃油車正經歷一場靜默革命。長安實驗室里,500Bar高壓噴油器將燃油霧化成直徑6.3微米的粒子;吉利4S店中,星越L的購車者仍在詢問“這車加滿油能跑多少公里”;而迪拜的街道上,奇瑞燃油出租車頂著50℃高溫穿梭不息。
燃油車不會驟然退場,而是化作中國汽車工業的“另一種電池”——它儲存著三百萬產業工人的生計,釋放著對復雜國情的適應能量,更持續輸出技術創新的電流。當油與電的邊界逐漸模糊,或許我們終將明白:這場變革的終局,不是替代,而是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