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工汽車網獲悉,6月28日,網上流傳出一份“緊急通知”,顯示2025年7月1日00:00起,比亞迪將啟用新購車政策,此前報價方案、政策即將全部作廢。這意味著,比亞迪或將在全國叫停“限時一口價”,新能源汽車行業“價格戰”有了新動向。
從一線銷售人員的反饋來看,這一變動似乎并非空穴來風。一位北京的比亞迪海洋網門店銷售員證實了該通知的真實性,并透露比亞迪的銷售政策每個季度都會有所調整,而二季度即將結束,7月份將會有新的銷售政策出臺。
截止發稿,比亞迪尚未正式回應。
“一口價”銷煙起
從2023年開始,關于降價的討論似乎就沒停過,以至于外界一度把大范圍的降價優惠以及一口價折扣當成了常態。在這樣的背景下,“價格戰”又雙叒來了。就像是凡爾登戰役從年初打到年底,當所有人還準備過圣誕節時,炮聲又響了。
2025年以來,比亞迪已經三度大降。
第一次:2025年2月,比亞迪在深圳總部召開智能化戰略發布會,發布“天神之眼”高階智駕系統,其中,天神之眼C首批上市21款車型,價格下探至7萬級,真正實現高階智駕全覆蓋。
第二次:2025年3月,比亞迪連續兩天對非智駕版秦L、秦DM-i等車型進行大幅度價格調整,最高降幅達1.6萬元。與2月份上市的智駕版車型相比,主要差異在于沒有天神之眼C,也就是不支持高階智駕功能。
第三次:2025年5月,比亞迪推出限時一口價或限時補貼的促銷舉措,涉及王朝網、海洋網共計22款智駕版車型,最高補貼達5.3萬元,時間自5月23日至6月30日。
在此背景下,其他品牌相繼跟進。
例如,5月26日,吉利銀河官方推出限時補貼價,多款車型價格進一步下探,最低補貼價5.98萬元起;同日,上汽通用旗下別克昂科威和別克君越分別達成180萬輛和130萬輛整車下線之際,推出一口價政策。其中,昂科威降至16.99萬元起,君越降至15.99萬元起……
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車市降價車型數量飆升至227款,遠超往年水平。2025年這一趨勢仍在加劇,僅前4個月就有60余款車型降價,5月更因頭部車企大幅降價引發百余款車型跟進,行業整體利潤率跌破4%。
價格戰,為何會打?
首先,政策補貼。
今年年初,商務部發布《商務部等8部門辦公廳關于做好2025年汽車以舊換新工作的通知》。在2024年報廢、置換、更新的基礎上,將符合條件的國四排放標準燃油乘用車納入可申請報廢更新補貼的舊車范圍,對報廢符合條件舊車并購買新能源乘用車的,補貼2萬元;對報廢符合條件燃油乘用車并購買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車的,補貼1.5萬元,以有效帶動汽車消費市場的升溫。
其次,頭部效應。
事實上,比亞迪與特斯拉一直是降價的排頭兵,不惜損失毛利來換取豐厚的訂單。自去年年底,比亞迪便發布消息,對秦PLUS EV榮耀版和宋Pro DM-i進行限時優惠活動,起售價均低至9.98萬元,還對宋L DM-i推出了至高5000元的保險優惠。今年年初,也是特斯拉打響降價“第一槍”。
“價格戰”踩剎車
從2024年7月高層會議首次提及防止“內卷式”競爭,到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再到2025年3月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被寫入工作報告,不難看出,價格亂象已成為業內高度關注、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方面,損害企業自身利益。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指出,有些車企打“價格戰”,是不遵守商業規則的競爭。它們偷工減料,在汽車安全、可靠、壽命方面偷工減料。“價格戰”讓企業利潤空間被嚴重擠壓,影響正常經營。企業為控制成本,可能在研發、質量把控和售后服務等方面削減投入,進而影響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最終失去消費者信任。
另一方面,對整個產業鏈產生沖擊。在魏建軍看來,汽車行業的恒大已經出現,爆雷只是時間問題。零部件供應商因采購價下降,經營壓力增大,可能降低產品質量標準;經銷商面臨“越賣錢越少”困境,易引發資金鏈斷裂,售后服務也難以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行業內甚至出現了“零公里二手車”,即已經被注冊卻并未銷售給終端用戶的汽車,名義上屬于二手車,但車況與新車基本相同,因沒有實際行駛距離被稱為“零公里”,定價上則低于新車。這種擊穿底線的降價狂歡,正在摧毀汽車流通根基。
因此,各主管部門紛紛出手。
在工信部方面:
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贊同并支持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提出的《關于維護公平競爭秩序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倡議》。接下來,工信部將加大汽車行業“內卷式”競爭整治力度,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加強產品一致性抽查,配合相關部門開展反不正當競爭執法,采取必要的監管措施。
在商務部方面:
商務部發言人何詠前透露,近期,商務部有關司局組織行業協會、研究機構和相關企業座談,聽取意見建議,研究進一步做好汽車流通消費工作。下一步,商務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加強對汽車消費市場跟蹤、研究和政策引導,推動破除制約汽車流通消費堵點、卡點。針對“內卷式”競爭現象,將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加強綜合整治與合規引導。
價格戰,何時結束?
分析人士認為,在燃油車老舊產能出清、新能源汽車市場格局穩定之前。頭部車企降價可以攤銷成本、提高份額,尚未盈利的車企尤其是弱勢品牌內卷,將會加速淘汰,并傳導到上下游產業鏈,擠壓供應商生存空間。由于產品高度同質化,加上內需相對乏力,“價格戰”或持續到今年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