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忘記防水的轉向機”“提不起速的雨刮器”頻頻登上熱搜,人們才驚覺:在流量狂歡里,汽車品質竟被某些廠商簡化成了“通電就能跑”的攢機游戲。但汽車不是電腦,一次死機可以重啟,一次失效卻可能付出生命代價。
把這份隱憂擺到臺面上,上汽大眾不再只做“沉默的工匠”。在最新一期“品質開放日”活動中,上汽大眾把媒體請進了試驗室——近8000條標準、120℃暴曬、10萬次開關車門……過去藏在圖紙與報告里的細節,被系統地攤開在公眾面前:原來一輛車要“畢業”,得先經歷一場漫長的“魔鬼訓練”。

8000條標準 怎樣執行?
近年來,汽車產品可靠性與品質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用戶對其重視程度也在逐步提升。上汽大眾通過嚴苛的產品研發流程與驗證體系標準,保障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品質一致性,展現體系化實力。
在整車和零部件設計、開發的全過程中,上汽大眾嚴格遵守的標準有近8000條,涵蓋國標、大眾集團企業標準以及“DIN/ISO/VDA”國際標準。上汽大眾提前考慮各種風險點,以嚴苛驗證標準保證產品的可靠和安全。
本次品質開放日以整車陽光模擬試驗室、門蓋強度耐久試驗室、四通道車身試驗室、水管理性能試驗室、四驅轉鼓聲學試驗室和電磁輻射抗擾試驗室等為例,呈現了上汽大眾研發與驗證體系的部分環節。

“防曬”是近來新車推廣中的熱詞。在整車耐候性和耐久性試驗中,車輛要經歷近120℃的暴曬、-50℃的冷凍,抗住高溫高寒高濕、鹽霧腐蝕等全球極端氣候,為用戶留足安全冗余。整車陽光模擬試驗室在室內條件下,模擬吐魯番、海南等地區自然環境的曝曬強度,進行人工模擬大氣暴曬試驗,考驗整車和零部件在極端光照下的綜合表現,保障使用時耐用、穩固。

在門蓋強度耐久試驗室,車輛的前后車門要進行10萬次的開關,這里的“10萬次”的取值不是信口一說——按照行業測算,這相當于普通用戶30年的使用強度;在四通道車身試驗室,上汽大眾通過整車四通道液壓振動試驗,讓車輛模擬應對各類惡劣路況,考察車身、四門兩蓋及內外飾等穩定性;水管理性能試驗室的作用是用各種方式給車輛淋雨,高強度、多角度、多維度地檢驗整車密封性;聲學、電磁兼容試驗室則在用戶看不見的細節上確保車輛能夠保護用戶的安全與健康。
千萬公里測試 為何“太少”?
“1000萬公里整車測試”是最近被用來描述某些新車品質的熱詞之一。一則因為1000萬的數字大得驚人,二來源于這樣一個簡單的數字更容易傳播。
但在上汽大眾總經理陶海龍看來,如果全新開發一輛車,所有測試車加起來,“1000萬公里我覺得太少。”
在開放日期間舉行的一場媒體沙龍活動中,陶海龍表示,1000萬公里討論的只是試驗里程數,但里程數僅僅是表征汽車質量的“無數指標”之一。例如,車輛的抗老化能力、耐腐蝕能力、抗振動能力等,其中除了振動性能可能通過里程數反映出來之外,抗老化性、抗腐蝕性等關鍵指標和里程數沒有關系。
質保工程師出身的陶海龍從個人從業經驗出發指出,測試里程的長短取決于新車的動力總成、底盤是否全新開發,按上汽大眾的測試規范,全新開發的一款車至少要投入250輛以上的測試車。
而且,測試的場地和方式也很有講究。在哪個試車場、采用怎樣的測試手段和評價標準、每輛車測試多少里程都有相應的邏輯和規范。

陶海龍強調:如果只是在高速公路或一般道路上,哪怕是幾百輛車累計跑1000萬公里,都不能表明產品的質量。
陶海龍還介紹了上世紀90年代上汽大眾按照國際標準建設第一個試車場的情況。當時,上汽大眾在中國采集了無數路譜,涵蓋從海南島到東三省的路況特征,按30萬公里綜合路試要求設計試車場道路。此外,試車場還要承擔強化耐久試驗和壞路試驗,包括鹽水路段、涉水路段、各種壞路段,再現實際道路上的各種工況。
寫在最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種君子之風永遠有其存在的價值。但當過度營銷的風氣失控,有消費者可能吞下苦果還不自知時,一些企業有責任站出來,為行業糾偏,為正道發聲。
類似“我們開了多少次會、做了多少次試驗才成功做出來”的故事,上汽大眾的資料庫里有取之不盡的素材。這些深藏在上汽大眾內部的理所當然,應當隨著“品質開放日”的持續推廣,成為消費者之間的口耳相傳。
所以,上汽大眾的“品質開放日”活動更深刻的意義,不只是把上汽大眾產品的可靠“打在公屏上”,而是讓消費者意識到,一臺真正合格的汽車產品,應該具備怎樣的品質。
這是上汽大眾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