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海報:

在汽車話題圈里極少出現商用車企的身影,除非把人家惹毛了;商用車企承載著物流運輸,公路運輸是陸路運輸的主體,陸運運輸就像是這只雄雞的血脈。甚至有一部分商用車企還承擔著打造諸如“圓木運輸車”之類大國重器的任務,這樣的企業往往不屑于參與所謂話題圈的口水之爭。
但是乘龍汽車不得不親自下場回應,原因還是某新勢力汽車品牌搞出的一場很有爭議的碰撞測試。
再看一次乘龍汽車發布的聲明吧。

用一輛2.5噸重的跨界風格SUV與一輛乘龍品德重卡對撞,主觀的說:筆者絕對不敢去做這樣的測試,除非讓我去開重卡!因為“動量=質量×速度”是非常簡單的公式,就算是作為“學渣”的筆者也能算得出來兩車動能的巨大差異;而卡車又采用了結構強度非常高的且非常平整的非承載式底盤,就算是沒有開過貨車,哪怕是看過貨車底盤的汽車愛好者也不會敢于嘗試這樣的測試。
當然也不排除參測的小車有特殊的設計,只是現在沒有結論,能參考的只有乘龍卡車強硬的態度。

先撇開該爭議測試不談,筆者認為某一些新能源汽車制造企業確實該收斂一些了。
不要把消費者和網友們的IQ按在地上摩擦!
可是有一些新能源汽車制造企業總喜歡做這種愚蠢至極的事情,比如以“打鐵花”的方式去測試汽車耐高溫性,用道路點火的方式讓汽車快速的開過起火路段……這樣的測試只能凸顯出營銷部門的無知,以如此快的速度掠過起火道路——別說是汽車底盤,就算是一塊牛排可能也只能燎到三分熟!類似的測試用一句大白話來評價的話:哄傻子玩呢?
動力電池如果出現熱失控,狀態基本如下。

有些車企也會進行與卡車的碰撞測試,但基本都是用卡車撞擊靜態的測試車。
類似的測試還相對有看點,至少結果展示的只是車輛的損壞程度。
反之,與卡車對撞的測試是毫無意義的;原因正是前面提到的“動量=質量×速度”的計算方法,以及車身結構的差異,可以說卡車和小車的對撞如果放在真實場景中的話,就算卡車是空車也能把小車擠扁或壓扁,對應的結果往往是多人傷亡的嚴重代價。
(下圖僅供參考)

綜上所述,汽車碰撞測試應當是非常嚴肅的測試,并且應當由權威的第三方測試機構來進行與展示;比如C-NCAP或C-IASI(中汽研和中保研),其曾經高頻率進行的測試與展示給了汽車消費者們重要的選車參考,只不過在近幾年里的測試頻率變得很低,這也并不奇怪,畢竟這樣的測試會讓企業很難做。而現在的汽車圈競爭方式主要是價格競爭和營銷競爭,價格競爭勢必會影響到車輛的品質,營銷競爭更是劣幣驅逐良幣的典型方法。
然而正是在該階段里更應當重視汽車安全,對汽車安全性能的審視甚至可以阻止汽車行業的無序競爭。
所以此次爭議測試或能起到積極作用,如果乘龍卡車方面能夠積極響應某新勢力品牌要求對撞測試的話,一次公開、真實且完全采用真實路況場景的測試或可讓相當一部分車企去真正關注產品品質,乘龍汽車可以做一次“行業吹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