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兩樁事體,最是欺不得人:一曰烹飪,二曰造車。
庖廚之內,青煙騰起,油星迸濺。老師傅手持炒鍋,手腕輕抖,菜蔬肉片便在鍋中翻飛起舞。火候二字,說來輕巧,卻是數十年功力的結晶。同樣的食材,有人炒得嫩滑爽口,香氣四溢。有人卻弄得色香俱無,食之無味,出鍋時已是云泥之別。
今人造車,竟與廚師炒菜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今新能源車市,千樹萬樹梨花開。比亞迪、奇瑞、吉利、長城一等諸公,埋頭苦干數十載,方鑄就今日產業鏈之盛況。零部件如食材般齊備,技術路線亦日趨成熟,似乎任誰都能下場炒一炒“汽車”這盤大菜。
于是乎,不少人蠢蠢欲動。他們未曾經歷寒冬播種之苦,卻欲收割盛夏豐盈之果。買來現成零部件拼裝在一起,稱之為“造車”。價格自是低廉,外觀亦頗為光鮮,恰如街邊小攤的炒飯,乍看之下油光锃亮,米粒分明。
然內里如何?看不見的功夫才是真正考驗造車實力的所在,此中差異,非行家里手不能道也。
食客若嘗了蹩腳廚師的菜,不過皺皺眉頭,罵聲“難吃”便罷。駕車人若買了蹩腳的車,卻不是味道好壞的問題,而是生命攸關的選擇。一盤難吃的菜至多讓人腹瀉一日,一輛造得馬虎的車卻足以令人傷殘終身。
今之車市,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有踏踏實實做菜的真廚子,也有只會擺盤裝飾的假把式。消費者手持人民幣,立于這鋼鐵筵席之前,選擇哪道菜,竟成了性命交關的抉擇。
當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路上跑的車,件件系生死。擇車如擇食,豈可不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