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FSD在美國的推送,如同一塊試金石,再次在國內網絡上激起了關于自動駕駛技術路線的爭論。這本應是一場關于數據、算法與驗證的嚴肅技術探討,如今卻在流量的裹挾下,演變成立場先行的“信仰戰(zhàn)爭”。
技術之爭,本應是實驗室里數據的冷靜較量,是工程師圖紙上的精密推演,是實際路況的反復驗證。然而當下關于純視覺與融合感知的爭吵,卻大有淪為市井罵街的態(tài)勢。一些博主激昂地判定特斯拉的純視覺方案為“唯一正道”,而將華為的融合感知方案貶為“沒有出路”的歧途。這般斬釘截鐵的口氣,仿佛他們不是靠流量吃飯的看客,倒是從未來穿越回來的先知。評論區(qū)里污言穢語橫行,甚至有人妄言“看華為這么多年搞過什么領先東西”。

世上從無完美無缺的技術路線,只有在特定場景下更適用的解決方案。特斯拉的純視覺一派,模擬人眼,極致倚重算法與大數據;華為的融合方案一派,則為車輛配上了激光雷達等“探杖”,雖在硬件上增加成本,卻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冗余安全,旨在應對中國復雜路況下的“迷霧深夜”。兩者孰優(yōu)孰劣,絕非幾個隔著屏幕的看客能武斷判定,其高下最終只能由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記錄來說話。
可怪的是,某些博主對特斯拉的推崇,已近乎一種宗教式的狂熱。在他們眼中,馬斯克不再是企業(yè)的掌舵人,而成了一位不容置疑的“教主”,特斯拉的每一個決策都被鍍上了一層“顛覆”與“革命”的金光。至于華為的方案,則仿佛帶有一種原罪——但凡有所成就,必是“僥幸”;若遇挫折,則是“必然”。這種論調,表面上爭的是技術,底下流淌的,實則是被流量邏輯異化的“信仰”泥石流。
技術的進步,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單選題,而是一場多路徑探索的并行賽跑。在沒有經過足夠里程、足夠復雜場景的驗證之前,任何輕浮的結論都可疑至極。中國的道路場景之復雜,交通參與者之多樣,舉世罕見。在此環(huán)境下,多一重感知,多一重冗余,何嘗不是一種審慎的工程智慧?不少華為問界車主坦言,其智駕系統(tǒng)“實用、好用、放心用”,這樸素的用戶體驗,難道不比博主們懸空的聒噪更有分量?
這場爭論暴露的,或許遠非技術路線的分歧,而是一種更深層的文化焦慮:對國外品牌的盲目崇拜與對本土技術的習慣性貶低。仿佛沾了“洋”字,便天然高貴;帶了“中”字,就活該矮人三分。
自動駕駛的終局,尚未有定論。但它絕不會由網紅們的聲量投票決定,而是將由無數真實的路測里程、消費者的實際體驗和最終的安全記錄來共同書寫。市場會做出選擇,法規(guī)將是鐵律。在那之前,何必急著站隊撕咬。畢竟,我們所有人期待的,是安全抵達目的地,而不是在爭論的喧囂中出了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