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這個行當,卷得四處都不安生。
2025年6月10日。從傍晚開始,17家重點車企陸續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內容相差不大的公告,承諾堅決遵守10天前生效的《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重點是把對供應商的賬期控制到60天內。眾多車企的一、二把手被叫去開了一次會后,突然學會遵紀守法了,合著前面真有不能說的勾當。
2025年8月11日。整車廠家做出承諾兩個月后,在工信部通報的兌現名單中,只出現了一汽、廣汽和賽力斯的名字。部分車企并沒有把表態的力度,變成付款的速度。供應商回款情況沒有明顯改善的,還是大多數。
8天后。就中國汽車行業還在為整車廠家拖延付款尋找理由的時候,法國經濟與財政部向日產歐洲發出了信件,計劃于10月17日對這家汽車制造商進行檢查,以確認其是否按期向歐洲供應商付款。
2025年9月24日。法方的舉動被媒體發現。日產汽車承認,其歐洲總部(即:NAE)已經收到了法國當局的要求,需要提供與2024財年在法國境內涉及歐洲總部向供應商付款的相關信息。
其實,就在中國把治理汽車行業內卷的重拳,打到供應商賬期上的時候,日產曾向歐盟及英國的供應商提出延期付款的選項。與中國汽車廠家做法不同的是,日產會提供利息補償。不會把對供應商的付款,變成打價格戰等的杠桿。
這已經不是陷入巨虧的日產,第一次把危機轉嫁給供應商。在過去的兩年中,這家日本汽車制造商以返利減少等名義,已向36家外包商,削減了總計30億日元的費用。臨時性向供應商壓價降本的做法,被日本公正交易委員會認定違反《下請法》。幾經周折,日產廢除了追要返利的做法。
日產向歐洲零部件供應商提出的要求,對標了其在日本的做法,引發了供應商們的不滿。
時下,歐洲汽車市場萎靡不振。布魯塞爾的官員們除了會說空洞無物的漂亮話外,拿不出任何有效提升汽車銷量的辦法。歐洲破產、裁員的零部件供應商,數以千計。企業出于資金周轉需求,請求供應商延長付款期限并不罕見,這往往會加重中小企業的負擔。歐盟的統計,呈現了其中的狀況:
約四分之一的破產案件,與付款拖延有關。
按照法國的法律規定,企業必須在發票開具后60日內付款。若違規,每筆交易最高可處以200萬歐元(約3.48億日元)的罰款。今年5月份,貿易信用保險公司進行的調查現實,西歐國家間企業交易的發票中,約47%超過付款期限,法國的比例更高,達到52%。有法不依,執法不嚴,讓整個產業鏈都變成了代價。
在雷諾和日產的關系日漸疏遠的狀況下,法國促成對中國車企加征關稅,并沒有讓歐洲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日子好起來。
法國監管機構的要求,并不能證明日產歐洲存在任何不當的行為。日產方面明確回應會配合調查,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說明。同時,法國當局給日產的信件中寫道:
如果發現違規,可能會導致罰款等行政處罰。
調查,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