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汽車成為市場主流后,曾經V8發動機上才有的大馬力已經變成了“白菜價”,在帶來極致加速的時候,也容易操作不當導致嚴重事故。
近日,全國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官網公布,公安部組織完成了《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國家標準的社會征求意見稿,其中關于乘用車百公里加速時間的規定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與熱烈討論。這一規定究竟為何出臺,又將給我們的交通出行和汽車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新標中明確提出,乘用車每次啟動后,應處于百公里加速時間(0~100km/h)不少于5秒的默認狀態。乍一看,這似乎是對車輛加速性能的一種限制,讓不少追求速度與激情的駕駛愛好者感到擔憂。然而,仔細研讀征求意見稿就會發現,這并非是對車輛性能的全面打壓,而更像是一種警醒!
規定中強調,破百不能低于5秒的僅是“啟動后的默認模式”,并非所有模式。這意味著,對于那些馬力強勁、性能卓越的車輛來說,它們依然可以在特定模式下實現4秒、3秒甚至2秒破百的驚人加速,只是在車輛啟動后,駕駛員需要自主切換駕駛模式。

這一規定的出臺,有著多方面的考量。從交通安全的角度來看,過快的加速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風險,現如今的電車動輒零百加速3S出頭,日常的城市道路并不適合車輛以極快的速度加速,由此沖上綠化帶的車輛不計其數。
將默認加速時間設定為不少于5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這種風險,給駕駛員留出更多的反應時間,提高行車安全性。

對于汽車行業而言,這一規定帶來的更多的是對造車安全的警醒。汽車制造商需要對車輛的設計和控制系統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優化,以確保車輛在默認模式下符合新的標準要求,從研發成本和技術難度來看,這其實是個很簡單的調整,只需要改變一下默認程序就可以實現。
當然,任何一項新規定的出臺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均是由于社會事故太多量變引起的質變。大馬力電車固然能夠帶來腎上腺素的爆發,與之而來的也是危險系數的激增,尤其是對于駕駛經驗不足的年輕消費者而言,大馬力電車就像是未經過訓練的野馬,給野馬套上韁繩自然更符合社會發展需求。
總體來看,在當前汽車產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迅猛發展的態勢下,此次標準修訂的核心指向清晰明確,即汽車行業需把“安全”擺在更為關鍵、突出的位置。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