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臨近收官,全球汽車業正面臨形勢嚴峻的階段性調整期。三季報數據顯示,全球頭部車企均出現增長乏力現象。
從銷量情況不難發現,傳統外資巨頭此前長期保持的銷量平穩增長優勢正逐漸減弱,部分車企甚至出現負增長情況。具體來看,除豐田、大眾、現代汽車等車企保持平穩增速外, 斯特蘭蒂斯、本田、奔馳等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相較之下,中國主流車企展現出更強的抗壓能力與發展韌性,各項核心經營指標趨勢向好。比亞迪、上汽、吉利控股、奇瑞、小鵬等企業均實現銷量兩位數及以上增長。值得關注的是,比亞迪前三季度以326萬輛的銷量躋身全球前五,與排名第四的福特僅差5萬輛,彰顯其強勁的市場競爭力。

營收方面,中外車企的發展趨勢分化則更加明顯。比亞迪、吉利控股、奇瑞等國內頭部車企今年1-9月營收均實現兩位數增長,而海外巨頭營收增速普遍為個位數,斯特蘭蒂斯、奔馳、寶馬、特斯拉則出現負增長。
在盈利情況層面,受美國關稅政策沖擊及中國市場銷量下滑影響,海外車企的凈利潤出現普遍性下滑,其中奔馳、大眾、本田利潤降幅超50%,全球利潤最高的豐田降幅也達16%。反觀國內頭部車企,比亞迪、奇瑞前三季度凈利潤均突破百億元,展現出更強的盈利韌性。
綜合來看,國內外車企整體業績情況出現明顯差異,中國車企正憑借穩健的增長步伐,不斷縮短與傳統外資巨頭的差距,呈現出“東升西降”的態勢。
中外車企業績“冰火兩重天”背后,中國車企在智電轉型中持續研發投入所形成的技術先發優勢,是其實現階段性突圍的關鍵助推器之一。各家主流車企的三季報顯示,國內頭部大廠前三季度研發費用的漲幅普遍高于國際巨頭,大多保持兩位數增長,其中比亞迪投入達437億元,同比增長31%。而海外車企受制于全球業績壓力,整體增速明顯放緩,大眾、寶馬出現9%和15%的下滑。
在國際汽車巨頭“大象轉身”的陣痛期,中國車企正迎來打破傳統市場格局的機遇期。未來,中國品牌如何抓住時間窗口,進一步樹立強大的技術、產品競爭力,將成為中國車企能否真正贏得全球競爭主導權的關鍵。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