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得到國家發改委正式批準,到揭牌成立,再到簽下首批55家營銷合作伙伴,在2月底的短短一周內,上汽汽車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汽汽車)就像上滿了發條似的,沒有片刻停頓。
作為上汽股份麾下三大整車制造企業之一,承擔著打造“高起點、國際化自主品牌”重任的上汽汽車,用自身的行動表明,上汽此舉是有備而來,如此計劃周密且神速的動作彰顯出上汽對自主品牌建設的良苦用心。
事實上,去年撲朔迷離的上汽收購羅孚案早已把人們的胃口高高地吊了起來。如今,當一切塵埃落定,剩下的便只有期待。
雖然眼下關于上汽自主品牌和上汽汽車的報道已是層出不窮,但仍不免讓人有一種“霧里看花”的感覺。不過巧的是,全國人大代表、上汽股份總裁陳虹上周在京參加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會議間隙,記者請陳虹就上汽自主品牌建設的諸多問題一一進行了闡述。由于陳虹也是上汽汽車的董事長,因此,他的很多觀點實際上就成為有關上汽汽車以及即將推出的全新自主品牌產品的最權威的解讀。
關于上汽汽車:根據上汽股份的計劃,上汽汽車初期投資36.8億元,整車生產基地設在江蘇儀征,年產轎車及變型車12萬輛,動力總成生產基地設在上海寶山和臨港,年產17萬臺發動機。上汽股份董事長胡茂元將出任上汽汽車的監事長,而上汽股份總裁陳虹將出任上汽汽車的董事長。其他中高級管理人員則來自于上海大眾、上海通用、上汽工程研究院和泛亞汽車技術中心等企業或機構。陳虹解讀:上汽是最早抓住改革開放機遇的企業之一。1984年底和大眾合資時,在全國是除北京吉普外的第二家合資汽車企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上汽的規模已經不小了,去年總銷售額按合并報表算,達到1170億人民幣,產銷突破百萬輛。但我們還不能說自己已經很強了,因為在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上我們還是要依靠外方。
未來20年,中國汽車市場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有預測認為,到2010年能達到900萬臺,而2020年則可能是1700多萬臺,那時就和美國并駕齊驅,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因此,本世紀的前20年,中國的汽車工業進入到一個戰略的轉型期,同時也是一個戰略機遇期。中國汽車業首先要有自己非常明確的定位,然后要有自己的戰略。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怎么抓住中國汽車市場這種巨大的發展空間來做強自己,而做強的關鍵就是自主創新。
今后20年的發展,如果我們不能主動地找準自己的定位,別人就會幫你定位。比如,我們現在最大的優勢是全世界都看好的低成本優勢,不但本身市場容量大,有可持續的低成本優勢,而且人口多、勞動力資源充沛。因此,由于歐美制造成本太高,所以他們現在的做法是把制造業轉移到低成本地區。
制造業到中國來是可以的,但是我們也要有選擇,比如對資源的消耗、對環境造成的壓力,這些問題現在都要考慮。我們要做制造業,同時我們也必須進入到價值鏈的核心部分。憑我們目前的技術能力,還不能和他們全面競爭。其實,我們也不希望全面競爭,我們現在搞自主創新,是在一個開放的條件下,也是講合作的,但是自主這個詞我們是不會放棄的。所以我們在自主品牌上是下了很大的決心的,“十一五“期間,我們準備投入300億元。
中國的優勢就是低成本和廣闊的市場空間,我們要利用這些優勢,然后發揮我們過去20年積累的經驗、人才、資金,將企業做強。
關于上汽汽車:上汽第一款自主品牌轎車預計將在今年下半年下線。上汽方面表示,此車是基于羅孚75技術平臺,經過二次開發創新而成的中高檔車型,其整車性能和內部舒適性堪與未來幾年的國際同級產品較量。
陳虹解讀:我們從羅孚拿過來的其實就是一個基礎,自主品牌是在這個基礎上再做改進。另外,我們也很清楚,目前對上汽來說,有幾個關鍵點需要突破,一個是整車的集成能力,還有就是幾大零部件系統的集成能力,比如動力總成系統、底盤系統、電子架構平臺等。在這幾個方面,我們必須要有所突破,而有了這個平臺,我們才能做自己可以做的事。但是以前一般的合資企業是不可能給你這個平臺的。
中國的汽車產業發展到今天,制造工藝對我們來說不是大問題,我們的問題是怎樣開發。開發產品的關鍵是怎樣把零件變成部件,部件變成子系統,子系統變成整車,歸根結底是一個集成的問題。
實際上,上汽醞釀自主品牌已經很長時間了,內部也有開發,但說實話都不太成功。我們現在的思路是,不走低端,就要走高端。這是我們差異化的選擇。
差異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在現有的成熟產品基礎上,我們通過集成創新和二次創新,使技術水平上至少要和世界水平保持同步,然后用低成本把技術轉化為產品。
方向確定了,現在就是方法的問題了,不管用怎樣的方法,我們的自主品牌一定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創新。
關于上汽汽車:根據上汽股份發布的近期目標:首款自主品牌中高檔轎車年內下線,2007年實現批量出口;自主品牌商用車系列穩步提高銷量,繼續擴大市場份額。上汽股份汽車工程研究院將于2007年逐步形成國內領先的汽車電子開發平臺和整車集成開發能力。
陳虹解讀:搞自主品牌要遵循市場規律。比如搞整車一定要成氣候,單個產品除非像邁巴赫、勞斯萊斯那樣,否則不可能有很大的發展。而且自主品牌的后續產品也必須擁有持續換代的能力,而且一定要有一個完整的營銷網絡,這也非常重要。
現在,中國汽車工業的一些外方合作伙伴也開始轉變,因為他們明白一個道理,即中國搞自主品牌是任何人都阻擋不了的。所以現在他們反過來提出想要參與中國自主品牌的研發。我們對此當然表示歡迎。
事實上,現在外國汽車企業最緊張的,一是中國人自己開發車型,另外就是出口。因為現在歐美制造成本太高,尤其是技術轉化成商品的成本。他們現在的做法是把制造業轉移到低成本地區,但把價值鏈的核心部分掌握在自己手里。可是,我們現在搞自主品牌,一方面當然要搞制造,但是同時也要進入到價值鏈的核心部分,否則這個產業依然不是自主的產業,企業也可以說不是自主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