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b id="3enyw"><ol id="3enyw"></ol></sub>
      <sub id="3enyw"><ol id="3enyw"><nobr id="3enyw"></nobr></ol></sub>

    1. <sub id="3enyw"></sub>
    2. 沒有消化吸收就談不上汽車零部件自主研發能

      2005-04-30 10:04:38 來源: 作者:mahaiyan

        普通觀眾看上海國際車展是看熱鬧,業內人士該看什么?當看到德爾福、博世、日本電裝等國際零部件巨頭攜自己的先進技術悉數亮相時,肯定也有不少人士在向國內零部件企業的展臺上探頭,希望能看到屬于我們自己的先進技術。

        他們當然希望,這些技術不僅僅是從國外引進的二手技術,而是國內自主技術或者是經過國內企業消化吸收后又形成的新技術。

        他們得到的是希望還是失望?

        單純依靠引進

        無法形成研發能力

        關于中國汽車業的技術引進問題,最近有兩個外國人表達過自己的看法。

        一位是德國馬勒集團副總裁鮑力克。這位老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直率地表示,如果中國的本土企業能夠與主機廠共同開發,迅速提高開發能力,可能還會在與跨國公司的競爭中擁有一席之地。但如果單純靠技術引進或者技術轉讓而不能有效地消化吸收,就不能形成自己的開發能力,也就很難同擁有先進技術的國外企業進行競爭。

        另外一位是英國汽車業的有關人士。他在不久前的一次論壇上對媒體說,中國汽車業應該擁有自己的研發能力,而不應該僅僅滿足于引進。引進技術而不消化吸收,就等于把人家的東西拿來用,最后還是屬于人家。只有擁有了自主的研發能力,才能算是擁有了自己的汽車工業。

        雖然是在不同的場合,但兩位國外人士的說法還是有異曲同工之妙。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國內的一位汽車業人士卻在一次會議上對媒體說:“我們只能暫時把民族自尊心放下來,那種由國內獨立開發、形成獨立品牌的念頭根本不切實際。”

        兩種觀點,反映出兩種不同的心態。而就是在后一種心態的主導下,國內一些企業從來沒有認識到引進和消化吸收的最大區別是什么。盡管一再有業內人士警告說,汽車業只熱衷于引進而不注重消化吸收太危險,但是,依然有眾多的零部件企業我行我素,在引進技術時轟轟烈烈,談到消化吸收就悄無聲息了。

        據有關人士統計,如果企業都按照國家原汽車產業政策對零部件國產化率40%的規定執行,在實行新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前的1996年~2004年,中國汽車已經可以構建起完整的配套體系。而目前的現實與這種設想顯然相去甚遠。

        必須改變

        傳統的“引進”思維定式

        有一次,筆者與一位老總談到消化吸收的問題,這位企業當家人振振有詞地說:“我們本來引進的就是人家快要淘汰的技術,再怎么消化吸收也不會超過老外的水平。反正企業又不缺錢,等二次改造時再引進新的設備和技術就行了。”

        這樣的觀點令人震驚,然而,它卻代表了相當一批零部件企業的技術發展思路。

        也許就是在這種思維定式的主導下,我國的汽車零部件企業都認準了引進技術的捷徑。業內人士都知道,先進的技術都是依靠生產設備和檢測手段實現的,要引進技術,設備引進就必不可少。比較一下中國和韓國的設備發展速度,就可以了解到我國汽車技術的引進和消化吸收情況,因為中國機床設備最大的用戶是汽車行業,其使用量占了全部機床設備的一半以上。

        在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和韓國都是機床進口國。經過20多年的發展,韓國已發展成為機床主要出口國,而我國的國產機床市場占有率卻逐年下降,也就是說進口機床在逐年增加。2004年,韓國已成為我國機床第四大進口來源國,我國則成為韓國機床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國。

        這種情況反映到汽車上,是韓國用了大約5年的時間,成就了現代汽車的“小馬”車。韓國零部件大都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且十分重視新產品的研究開發,企業的平均研發費用占銷售額的8%以上,其競爭力直追美、日、德等先進國家。

        而在中國,能夠提供發動機、底盤、車橋、懸掛系統的零部件企業屈指可數,每家企業平均的專利數量寥寥無幾,擁有自主研發技術的企業更是少得可憐。不少企業歷經多年發展,目前還是停留在不斷引進技術的水平上,并樂此不疲。

        沒有消化吸收

        提高不了自主研發能力

        依中國汽車零部件目前的技術水平,單獨靠自己的能力搞開發確實有些現實困難,大部分企業不得不走引進之路。但是,企業不能在引進技術后就一了百了,要形成自己的能力,引進應該僅僅是個開始而已。從目前看,消化吸收應該是企業形成自主研發能力的最佳路徑。

        我們經常欽佩日本的汽車零部件水平,如果看看日本零部件企業每年獲得的專利數量和平時的小改小革數量,就會知道其競爭力從何而來了。日本的汽車產業發展時間并不早,當初,很多技術來源于歐美,然而,他們從不以引進技術為終點,各企業經常對進口設備按自己的需要動“大手術”,小改小革更是家常便飯。這樣,日本企業逐漸積累起了豐富的自主研發經驗,也鑄就了日本汽車業的堅實基礎。

        說簡單些,企業對技術的消化吸收與人的消化吸收功能是一個道理。如果我們吞下的食物不能被胃腸消化吸收,最后身體還是得不到所需營養;而如果企業沒有對所引進技術消化吸收,最后自己在開發能力上也將是一無所獲。

        一些人士擔心中國汽車業會出現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所言的情景:開放形成了一個舞臺,但自己的演員都被趕下臺,讓外國人在演戲——一出沒有中國演員的中國劇。舞臺是我們的,但自己的人都是跑龍套的,剩下的花旦、主角、名角都是別人的。

        如果真的有這樣一天,那將是中國汽車零部件業的悲哀。

      文章收藏
      意見反饋
      返回頂部
      97香蕉超级碰碰碰久久兔费_精品无码视频一区二区_91精品国产自产精品_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

    3. 
      
        <sub id="3enyw"><ol id="3enyw"></ol></sub>
        <sub id="3enyw"><ol id="3enyw"><nobr id="3enyw"></nobr></ol></sub>

      1. <sub id="3enyw"></sub>
      2. 久久精品免费观 |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中出在线 | 亚洲国产日韩一级精品视频网站 | 三级国产污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