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許多中國汽車企業在俄國遇到“認證門”,被擋在邊境這邊。一些中國媒體特別是博客寫手紛紛表示不滿,認為我們和俄國關系不錯,為什么他們“沒有絲毫的讓步,甚至翻云覆雨,對中國汽車百般刁難”。有人認為國外的汽車企業都可以到中國來大發橫財,我們卻不能到他們國家去哪怕拿一小塊奶酪,是不是太不公平?
先說到中國來發財的都是那些國家,顯然都是汽車強國,美國、日本、法國、德國、還有韓國。
這些國家與中國都有合資企業,發財當然也有中方,多少姑且不論,反正是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優勝劣汰。
比如意大利的菲亞特,在中國與合資方搞的不好,自然要考慮“下課”或者“轉學”的問題。中國的奇瑞汽車到伊朗建廠生產汽車,伊朗覺得中國市場巨大,趁上海車展的時候,也來試水。不料發現他的法系車型還趕不上中國生產的法系車型先進,知道戲不大,于是偃旗息鼓。
這些例子說明,中國用市場換技術也要換先進技術,而不是落后或平行的技術。公平與否的關鍵在市場,中國商務務部長薄熙來說,中國用幾十萬件襯衣才能換來一架空中客車300,這公平嗎?
俄國人是中國汽車工業的師傅,現在徒弟要在師傅家里合作造汽車,師傅心里啥滋味不難想像。但是人家也在向市場經濟轉軌,通過“休克療法”,市場化的程度更高,而且也有相當的效果。
根據歐洲商業協會所作調查,俄羅斯人民收入增加的結果,偏好購買外國品牌汽車,今年上半年俄國人總共購買72萬輛外國品牌汽車,比去年同期增加70%;雪佛蘭及福特是俄國銷售最佳的兩個外國汽車品牌。福特品牌主要是Focus最受歡迎;雪佛蘭則有若干車系榮登暢銷排行榜,比如在俄國本土組裝的涅瓦雪佛蘭(Niva Shevrolet),總計銷售84400輛。
俄羅斯人民逐漸接受在本國生產的外國車型。根據2006年統計,俄進口外國新車占全年銷售量57%,總額為182億美元:而本國老牌國產汽車則占18%,總額58億美元;其余則是在俄國生產的外國品牌汽車及二手外國汽車,比例分別是14%和11%。
俄財經分析人士認為,從外國汽車受到歡迎,可以得出俄國人民收入提高、汽車貸款普及、外國汽車高質量和平價優勢促銷的策略的結論。
特別是包括大眾、菲亞特、日產等各大車廠都看好俄羅斯平價國民車市場,準備生產售價不超過一萬美元的低價位汽車,2007年上半年外國品牌汽車在俄羅斯的銷售額較去年同期提高70%,達72萬143輛。
汽車專家張小虞預計,今年我國對俄羅斯的出口可達6萬輛。這個數字將超過韓國現代和日本的日產,應該是令人興奮的成績,但是為什么中俄兩國媒體都嘖有煩言呢?
俄國早在上個世紀就與世界許多國家簽署了汽車產品的認證協議,根據這個協議,這些汽車產品可以順利進入俄國市場。俄羅斯對進口車的要求遠高于本國生產的汽車。如車外噪音甚至高于歐洲的標準;俄羅斯產汽車的排放只有歐Ⅰ標準,而對進口車則要求達到歐Ⅱ標準。俄羅斯不是WTO的成員,因此中國汽車企業不能按WTO的原則要求俄方。何況中國沒有參加這個認證協議,自然要比其它國家進入俄羅斯市場多些麻煩。
中國汽車企業在俄羅斯發展中存在的如產品質量、售后服務、品牌建設等問題是必須認真面對的。中國有些公司采取邊貿的方式,注冊一個公司就賣車,賣完車公司就找不到了;一些廠家的新車是被中間商按照二手車銷往俄羅斯的,以實現避稅。這些行為首先損害的是俄羅斯消費者的利益,但最終損害的是中國制造的品牌的信譽。
但目前對中國車的評價負面多于正面,由于俄羅斯媒體管理是開放的,所以受到跨國公司影響,對中國汽車出現的任何問題都要不遺余力地放大宣傳。
中國汽車企業在俄國主要是提升產品的質量和品牌,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在俄羅斯樹立‘中國汽車’的良好聲譽,從戰略共贏的角度實現中俄汽車貿易合作的長期發展。
但是我們有些媒體不能客觀地看待中國汽車在俄羅斯情況,發表一些危險的言論,有人甚至建言:“對合資企業的相關政策進行調整,通過對合資企業的外方進行施壓,來達到中國汽車走向外方國家市場的目的。”
前面講過伊朗的例子,說明對一個國家市場的進入,完全取決于需求;走私和黑市匯率就是對市場需求真實表現,當年計劃經濟的蘇聯有過一個盧布換6個美元的匯率,可是有誰相信盧布的價值呢?
俄國需要中國的汽車,也需要其它國家的汽車,最終誰能得到這塊奶酪取決于我們市場競爭的能力,包括對市場的入認知。起碼是對標準、認證等方面的認知和執行。因此僅僅意淫的施壓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