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吉林省人大常委會舉行第三十九次會議,決定任命竺延風為吉林省副省長。一紙調令,終于結束了一汽集團總經理竺延風的去留傳聞。
但更大的謎團隨之浮現,有關繼任者人選與一汽集團戰略何去何從的問題,是眼下擺在一汽集團面前的兩道必答題。
再見!一汽
“現在唯一可以確認的是,竺總已經被任命為吉林省副省長,但并沒有被免去一汽集團總經理的職務。”即便此前已經有消息稱竺將卸任一汽集團總經理,一汽集團新聞中心主任高源還是非常謹慎地表示,竺并沒有離開一汽。但另據一汽內部人士告訴記者,竺已經和其繼任者交接,一汽集團新主帥將在明年1月履新。
竺延風曾經是中國大型國有企業中最年輕的董事長兼總經理,自1983年大學畢業后便進入一汽集團工作,至今已有24個年頭。1999年2月28日,時年38歲的竺延風從一汽老廠長耿昭杰手中接過一汽集團大印。在他8年多的“執政”生涯中,主導了一汽集團整體改革,實施了“天一”重組戰略,并將“紅旗”品牌重新規劃定位。2006年,一汽集團全年銷售汽車116.6萬輛,利稅163.7億元。
“都說苗圩上任時接手了個‘爛攤子’(1997年苗圩調任東風集團黨委書記,彼時,東風虧損5億元),其實竺延風上任時一汽的日子也很艱難。”知名汽車分析師賈新光回憶說,在竺延風接任一汽集團總經理前的1996年到1998年,一汽經歷了歷史上特別困難的三年,設備開工不足,企業效益不好。竺延風上任伊始,就做出了一個對一汽解放品牌的未來產生巨大影響的抉擇——集中投入11個億,與國外合作開發自主品牌的大馬力高端柴油機,同時在無錫建一個世界一流的現代化生產基地。
在決定立項開發的最后一次會議上竺延風豪氣萬丈地講:“這11個億,是關系到一汽未來五年、十年戰略走向的大問題,是關系到幾萬人飯碗的大工程。如果項目失敗了,我立馬辭職!并甘愿受黨中央、國務院和全體職工給予的處分,包括蹲監獄!”
2007年8月,解放第六代重卡J6在長春下線。竺延風說,解放J6的下線,是一汽自主創新能力的一次爆發。顯然,這樣的爆發來自八年來的積蓄。然而,對竺來說,僅僅是商用車領域的突破并不足以平息業界對一汽在乘用車領域的議論。
任重道遠
2006年8月,一汽迎來了繼紅旗之后又一乘用車自主品牌——奔騰。
在奔騰正式公布價格前,曾流傳有這樣一則故事——對奔騰15萬元的售價,竺延風并不滿意。在他看來,融匯了一汽集團全體員工智慧的奔騰,應該獲得更恰如其分的定價。在奔騰上市現場,竺延風說,“我們從2002年就開始策劃,計劃在2007年以前要推出一款自主品牌的中高級轎車。這個自主品牌項目是一汽集團全體員工智慧的結晶,很多人做了大量艱苦的努力。”不過,竺最終還是采納了下屬的建議,奔騰的售價最終沒有改變。
但就是這款讓竺頗為滿意的車型,卻沒有得到業界的認可。“38%的零部件從海外采購,大部分是馬(自達)6的部件,大量的機器手也都是和馬6一起使用日本小松的設備。”有業內人士直言不諱地指出,耗資10億元打造的奔騰居然沒有自己的生產線,要與馬6共線生產,而且作為研發主要內容的3H車身,中方沒有擁有其全部知識產權。
這還僅僅是個開始,紅旗HQ3的推出讓這樣的非議達到了極點。2005年4月,一汽轎車宣布:“紅旗HQ3計劃于2006年3月上市,并將在天津一汽豐田工廠與皇冠共線生產。”但在2005年10月末,從一汽傳出消息,紅旗HQ3的生產場地將改在長春生產。
據了解,2005年10月10日,一汽轎車HQ3的項目聯系人收到了國家發改委的公函傳真,這紙公文明確表示:紅旗HQ3不能在天津一汽豐田與皇冠共線生產,否則不予以自主品牌的注冊登記。失去“自主品牌”的登記,一汽集團就沒有了生產紅旗HQ3的意義,紅旗HQ3被迫移回長春本部生產。然而,即使回到長春,在業界看來,車頭頂著紅旗的HQ3也分明就是豐田Majesta(第四代皇冠)的化身。
面對種種指責,竺延風說,HQ3僅僅是一汽自主品牌發展階段的產物,一汽的最終目標是核心技術的全面自主,為了這一天,一汽集團已經構建了一個以最新技術為核心的汽車產業基礎平臺方陣。一汽集團作為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的一桿旗幟,作為掌門人的竺延風必須一馬當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