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市遭遇寒流 一千萬輛能實現嗎?
去年股市一片大好,車市一片紅火,在這種形勢一片大好的前提下,專家學者們紛紛發出了樂觀的預測:2008年股市一定再攀高峰,車市一定能達到1000萬輛!可是,今年年初的一場雪災卻冷卻了大家的購車熱情,五月的地震更是撼動了廠家們沖千萬輛的決心,再加上8月份奧運會帶來的關注點轉移,讓今年能否實現1000萬輛的目標成為懸念。
今年上半年,乘用車共銷售了360.9萬輛,同比增長17.07%,增速較上年同期的22.26%有明顯回落。當然,上半年的銷量依然是突破了500萬輛,但主要增長車型還是商用車型,而這部分車型多數屬于生產用車,其增速猛增并不能代表整個車市的走勢。
下半年年終盤點時,能否突破1000萬輛的大關,目前誰也不敢打包票了。而據筆者所知,雖然很多廠家并沒有像在美國那樣明著下調銷售目標,但很顯然,幾乎有一半以上的乘用車都做好了在國內“完不成任務”的準備,這不僅僅是本土車企,還包括國內幾家知名的合資品牌。甚至,筆者在與某廠家的負責人聊天時,該人士無奈地跟筆者說起,“現在已經想好了年底年終總結會的新聞稿如何寫了”,換言之就是他們已經給“未完成的任務”想好了向媒體解釋的借口,看來,廠家們對于今年車市銷量的預期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
于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專家學者現在又跳出來說,今年中國車市已經到了“拐點”,或許未來也將跟美國一樣,走持續下滑的路線。
可是,我們反過來想一想,1000萬輛又能夠代表什么呢?或許,這只是個數字游戲。就像存款里有了100萬時,又夢想著有1000萬,可是事實上,人的主觀幸福感跟金錢的增長并不能成正比。而對于中國車市而言,即使達到了年銷售量1000萬輛,也不能證明我們就已經是汽車工業強國,具備征服世界消費者的能力。在這里,我要重點說說咱們本土車企,提高銷量僅僅只是原始積累的第一步,努力提高研發、創新水平,才是重中之重。要知道,僅豐田汽車去年在全世界的銷量就將近一千萬輛,什么時候我們本土車企在全世界的年銷售量也逼近1000萬輛時,或許才能真正讓我們“驕傲”吧!
我們做好了什么準備?
也許中國人都喜歡一個里程碑式的數字紀念,所以對于中國車市來說,年產銷達到1000萬輛正是這樣一個里程碑式的關卡。但2008年時間已過半,目前的情況并不理想,這讓很多人擔憂,今年是否能達到1000萬輛?
要注意,中國人口數本來就眾多,比數字向來就有優勢。所以對于年產銷1000萬輛汽車這樣一個數字,只能意味著中國國民經濟能力的增強,卻不意味著中國汽車工業的實力同樣有質的飛躍。不妨讓我們看看,在這未來每年新增的這1000萬輛車里面,有多少輛本土品牌汽車?如果本土品牌仍然被合資品牌拉著鼻子走,占據1000萬輛的主流車型仍以合資企業產銷的車輛為主,那么這1000萬輛的“含金量”明顯讓人有所失望。反言之,即使中國汽車年產銷只有美國和日本的一半,但是本土企業產銷的車輛占據較大份額,并且能在海外市場實現高品牌知名度,那么這也是值得中國人驕傲的,這才意味著中國汽車工業具有與世界汽車強國抗衡的實力。
其次,在這未來新增的1000萬輛里面,還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這里面有多少節能環保的新能源車型?年產銷1000萬輛汽車,意味著以后每年中國將增加超過1000萬輛在路上行走的車輛。在筆者腦海里首當其沖想到的是這1000萬輛新增的汽車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停車位、尾氣排放、燃油資源消耗等等。實際上,這也是一個老話題,國家對新能源車型沒有強有力的支持政策,廠家對新能源車型定價高高在上,中國人對于新能源車型的接受程度依然較低……這些都是在我們面臨1000萬輛產銷“成績”所必須正視和解決的問題。
話說回來,年產銷1000萬輛汽車重要么?相信大部分人率先會表示不以為然,畢竟即使今年產銷量只有999萬輛,中國的發展速度也足以讓人關注。中國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汽車市場,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即便是1000萬輛的產銷量實現也只是時間問題而已。面對年產銷1000萬輛,也許我們更應關注的是那個在廣州汽車保有量達到百萬輛時同樣的一個疑問——我們是否已做好準備迎接這每年新增的1000萬輛汽車?
“首先,7月、8月是汽車市場歷年來的銷售淡季,多數企業因此適度調低了生產計劃。其次,眼下的車市還是有很多亮點可尋,其中私家車的集中換代,就可能是新車市場的下一個增長點。”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相關人士表示,車市銷售面臨寒冬的說法并不準確。
“特別是現在的新車,節油性比老車型不斷升級,在賣掉舊車后不用添幾萬元就能換輛像樣新車的前提下,很多人有了換車打算。”
——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一位負責人認為,隨著車價的不斷下調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換車已經不再算是“大事”。
“今年第二季度,汽車工業所處的市場環境再次惡化。國際原油及原材料價格進一步攀升、美元疲軟、國際金融危機以及美國經濟不振的影響都是市場惡化的原因。”
——寶馬公司首席執行官諾伯特·雷瑟夫對明年公司和行業預期不太看好。
“暫停柴油車項目屬于無稽之談。”
——面對坊間流傳關于大眾將暫停柴油車項目的說法,大眾中國方面仍然給予了明確否認。
“這一鼓勵措施通過提供低息貸款,可使美國汽車制造商和零部件供應商有經濟能力重整旗鼓。”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三大車商的說客已向白宮官員及密歇根州民主黨人士提議,希望政府實施緊急援助計劃。該計劃希望政府向三大汽車制造商提供大約250億美元貸款,第一年利率為4.5%,即目前三大車商貸款利率的三分之一。
“紅旗HQ3目前在全國有8個4S店,而奔騰全國有70多家4S店,如果紅旗與奔騰渠道合并,將擴大紅旗HQ3在公眾中的認知度,也相當于擴大了紅旗的銷售渠道。但對經銷商而言,能否帶動積極性,還要看廠家給的商務政策才行。”
1000萬輛真的很重要嗎?
國人喜好數字,以數字論英雄的報道不絕于耳。不信,從民間到官方的“GDP”崇拜就可見一般。
具體到我們所從事的汽車行業,全行業今年都在為一個數字奮斗——那就是產銷總量突破1000萬輛大關,這將是繼美國之后全球第二個產銷規模突破1000萬輛的大國,目標令人振奮。從年初的情況來看,1000萬輛的目標似乎是唾手可得,因為在去年880萬輛的基礎上,只要增長12%左右就基本上可以達標,上半年總銷量也超過了500萬輛,12%相對于過去幾年20%以上的增長速度來說簡直就是太保守,今年1月車市產銷創出新高更讓大家信心十足。
但天算不如人算,就在大家的一片樂觀中,2月南方突如其來的冰災讓大半個中國物流中斷,5月的汶川大地震更是損失慘重,8月的奧運會又讓車市陷入低谷,銷量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更為致命的是,股市和樓市的低迷,讓大家的財富大幅縮水,購買力萎縮,持續高漲的油價使得汽車消費環境惡化,大家對買車用車信心不足。
鑒于市場環境的惡化,大家對全年能否突破1000萬輛又開始唱空,典型的代表是“車市大佬”——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部主任徐長明做出了今年只有970萬輛銷量的判斷。
筆者對1000萬輛也持悲觀態度,因為上半年增長最快的商用車是受國Ⅲ排放的提前消費效應,下半年大幅下降毋庸置疑。
但是,其實要在900多萬輛的基礎上實現1000萬輛也許只是舉手之勞,因為只要廠家在年底前向經銷商多轉移一些庫存就可以了,不過倒霉的可能就是經銷商了,上半年很多經銷商面對慘狀已經哭了,難道還要讓他們在下半年哭不出來嗎?
1000萬輛真的那么重要嗎?它只不過是個數字而已,對廠家和普通消費者而言又有什么意義呢?1000萬輛確實是個誘人的數字,難道實現1000萬輛后中國就變成了汽車強國了嗎?充其量還不是外資巨頭在中國的一個組裝車間而已,中國本土品牌日漸消沉,研發力量也不見長進。
就拿比中國市場還大的美國來說,在市場容量接近1500萬輛的情況下難道汽車工業就比1000萬輛以下更強大嗎?我看未必,美國汽車工業的代表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在市場上節節敗退,陷入巨虧境地,害得堅持市場經濟的美國政府也不得不出手相救;反觀市場容量更小的日本,按理說競爭力會更差,但以豐田、本田、日產、馬自達、鈴木為代表的汽車產業,卻在國際市場上所向披靡,令人刮目相看。
說白了,1000萬輛只是個數字而已,并不能代表汽車產業就很強大了,今年無法實現,沒關系,可以是明年或者后年,只要中國的經濟持續發展,人們的收入不斷提高,實現這一目標只是時間而已,而不是非得今年達到。
1000萬輛并不重要
“能否實現產銷突破1000萬目標”是今年初國內各大媒體最具噱頭的懸念。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公布的數據表明,2008年上半年中國汽車產銷519.96萬輛和518.22萬輛,同比增長16.71%和18.52%。如果能保持上半年的水平,中國汽車行業今年也將順利突破1000萬輛的大關。然而,從當前汽車市場的內外部環境變化來看,情況似乎不是那么樂觀。由于油價上漲、工業原材料價格上漲,從今年4月開始,國內汽車產銷量連續下跌,8月份已經接近谷底,是今年車市最為慘淡的一個月,在舉國上下歡慶奧運的時候,車市卻寒氣逼人。
事實上,能否突破1000萬輛并不重要。剛剛落下帷幕的北京奧運,中國如愿以償獲得“金牌榜第一獎牌榜第二”的好成績,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已經是體育強國,在田徑和游泳這兩項“強隊標尺”的項目中,如果不是劉子歌橫空出世,中國就幾乎在家門口上演“裸奔”。同理,即使中國汽車產銷突破了1000萬輛,充其量也只能稱自己是汽車大國,而非汽車強國。
一個真正的汽車強國,筆者認為至少要擁有兩個品質:一是車廠擁有完整的汽車研發生產流程,二是整個市場要擁有極強的抵抗力,不懼嚴冬,不怕酷暑,很可惜,中國這兩項都不具備。
中國車市雖已是“世界第二”,但面對這次來勢洶洶的寒冬,顯然準備不足,多數企業受到影響,從汽車零部件、整車生產企業到經銷商,幾乎每一個環節都感受到了“冷凍傷害”。與家底雄厚的國際著名汽車企業相比,抵御嚴寒的能力還遠遠不夠。
“寒冬”不會同情弱者,也不會照顧強者,全世界的汽車企業正在經歷又一次考驗。強者有強者過冬的方法,像福特、通用、克萊斯勒,他們有著“厚厚的脂肪”,足以支撐很長時間。弱者也不必氣餒,不能期盼強者來拯救,要度過“寒冬”最終還要靠自己,要勇敢面對,想辦法讓自己過得更加溫暖一些,方法很多,其中一種就是抱在一起共同取暖,采用企業重組的方式,共同抵御宏觀經濟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再一種方法就是采用更加科學的管理方法,努力降低成本,但同時要保證產品質量。
1000萬輛只是一個數字,它只是中國汽車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小站”,遠非“終點”,即使達到了,也不值得驕傲。奧運四年一周期,我們走到了北京的結尾也就走向了倫敦的開始;汽車10年一周期,中國汽車走完了一個“黃金10年”(1998~2008),也走向了新的開始,是迎來新的“黃金十年”,還是會變成“慌驚十年”,關鍵要看中國車企,特別是本土車企,能在這次“寒冬”中學到多少東西。
相關新聞:
賈新光:平安度過后4月 千萬銷量不報希望
油價若漲至10元 中國車市依然有望破千萬
2008年 中國汽車將進入“千萬級”時代
中國汽車產量或將越千萬 造成過剩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