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中國汽車工業的大哥大:廣州PK上海
廣州汽車工業再度迎來大件事。7月29日,東風日產正式宣布將投資50億元人民幣在花都擴建新工廠。此舉使得東風日產的花都產能達到創紀錄的60萬輛,加上今年5月25日投產的廣汽豐田第二工廠,以及三年前的廣汽本田增城第二工廠,廣州三大汽車巨頭均實現了產能的擴充。
以上海大眾為代表的上海汽車工業算是“70后”
在產能大擴充背后凸顯了“大廣州汽車”版圖的角力。自此,廣州與上海的汽車工業也將再度迎來雙寡頭的廝殺格局。
穗、滬之外,長春、武漢、北京、重慶等地也將迎來汽車第三城的爭奪與狙擊戰。
雙寡頭博弈:“70后”PK“90后”
這是一場年輕人的戰斗!當誕生于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一汽和東風的輝煌已經成為歷史之時,成立于1978年的上汽這個“70后”與成立于1997年的廣汽這個“90后”的角逐代表著中國汽車工業新生力量的崛起!
那么,誰將是未來中國汽車工業版圖的大哥大?廣州還是上海?抑或是曾經或即將產生輝煌的長春、武漢、北京、重慶、成都等地?
答案還沒揭曉,但為了這個答案,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入到中國汽車寡頭的競爭,就連中國汽車第三城的爭奪也是日趨白熱化。
廣州作為全國轎車產業的重要生產基地,產量卻一直落后于上海、長春多年。不過,這些都正在悄悄發生改變。2008年廣州以87.94萬輛的轎車生產數量首次超過上海居全國首位。進入2009年,廣州超越上海的速度越來越快。
中國汽車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張小虞分析稱,廣州汽車工業和上海相比,應該說兩地各有優劣勢。上海汽車工業發展比較早,底子好、基礎好;而廣州汽車工業則是后來居上的,盡管前期甚至有過失敗的經歷。比如,上汽集團選擇與德系的大眾和歐美系的通用合作,自主品牌發展得也不錯;而廣汽選擇與日系合作,代表的是最先進的技術,而且它更符合汽車發展的趨勢,更容易獲得市場的青睞,與消費群體也比較默契。
有專家分析認為,相比較樹大根深、全能型的上海汽車工業,廣州走了一條單兵突進的道路,發揮產業集群效應,依靠日系車殺出重圍,增長速度快、經濟效益高,這也使得廣州PK上海有了現實的資本。
兩大城市汽車工業發展路徑的差異,既是當地政府發展思路上的選擇差異,更是日系車與歐美系車兩大陣營發展策略和競爭能力的高下所致。目前,上海的汽車工業在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產業遷移上的步伐比廣州汽車工業做得更早、更好。而廣州汽車企業完全自主控制的自主品牌則剛開始運作,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上則明顯落后于上海,甚至北京、武漢、重慶等地,在對外擴張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管怎樣,未來廣州和上海、日系和歐美系兩大陣營的較量,仍將主導中國汽車業的競爭格局。
其實,廣州汽車產業和上海汽車產業,誰做老大并不重要。風水輪流轉,明年到誰家還不一定呢!但無論結果如何,對于中國汽車工業來說,都是利好。上海、廣州這兩個有著鮮明差異性的沿海汽車城市各辟蹊徑,在短短的時間內各自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汽車工業成長之路,或許這種良性競爭會給中國汽車工業帶來不一樣的明天!
廣州汽車快跑
自2008年廣州以87.94萬輛的轎車生產數量首次超過上海坐上老大寶座以來,進入今年上半年,廣州汽車工業繼續發力。先是廣汽豐田的第二工廠擴建投產,接著便是東風日產花都工廠再砸50億元擴產,再到廣州花都(國際)汽車產業基地十一家企業集體進駐。在對外擴張中,廣州汽車工業的龍頭廣汽集團北上拿下了湖南長豐汽車,又將與菲亞特牽手成立合資公司,而且還將與北汽攜手拿下福建汽車集團的優質資產,近日又傳聞與浙江民營車企吉奧洽談合作。而繼本田、豐田、日產之后,廣州引進的第四大整車生產項目廣汽日野也于今年7月正式投產,其700系列重卡也將在8月問世。
從權威部門公布的消息來看,今年上半年,僅廣汽集團就生產汽車25.13萬輛,銷售汽車25.73萬輛,銷售同比增加2.02%。上半年,廣汽工業總產值為476.13億元,當中利潤總額達到48.50億元。再加上東風日產自2008年以來的超高速發展,使得廣州汽車工業的“金三角”競相爭輝。而以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為龍頭的廣州花都汽車產業基地,今年上半年實現地方生產總值超過107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325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8%;生產整車21萬輛,同比增長近32%;銷售22.5萬輛,同比增長41%。
至此,廣州汽車產業三足鼎立之勢已成,以東風日產為中心的北部花都汽車產業基地、以廣州本田為中心的東部增城汽車產業基地和以廣州豐田為中心的南部南沙汽車產業基地,構建了廣州汽車產業最為穩健的“金三角”,廣州汽車工業無疑在今年開始了加速的階段。
廣汽集團:華南虎四處出擊
提到廣州汽車工業,就不能不提作出巨大貢獻的廣汽集團。在旗下兩大強勢合資企業廣汽本田和廣汽豐田為廣汽披荊斬棘之后,廣汽將再度帶著夢想出擊中國車市。長豐、福汽、菲亞特、華晨、吉奧等一個個都在廣汽的藍圖規劃之中。
在產能擴張上,廣汽旗下的廣本、廣豐都進行過擴產。其中,廣州本田增城第二工廠已于2006年9月19日正式落成,該廠起步規模為12萬輛,首期投資22億元人民幣,占地面積100萬平方米,使廣州本田年生產能力達到36萬輛;今年5月25日,廣汽豐田第二工廠正式投產,廣汽豐田的年產能從20萬輛一舉躍升到36萬輛。該工廠的項目總投資額超過42.6億元人民幣,占地面積達76萬平方米。除了這兩大品牌之外,廣汽在商用車項目上還與日野集團合資,其首款重卡也將于8月正式上市。這也是廣州的第四個大型整車項目。
此外,廣州汽車工業的觸角已經延伸到廣州之外,包括近鄰湖南、福建、浙江等地。其中,在今年5月21日順利控股湖南長豐汽車后,廣汽與菲亞特的合資公司“廣汽菲亞特”項目也將落戶于此,而廣汽還有望與三菱成立合資公司。而且,廣汽還將揮師東南,與北汽集團共同收購福汽集團。加上之前一直緋聞不斷的華晨汽車,以及近日浙江的民營車企吉奧汽車也證實已和廣汽“簽訂框架協議”,雖然這兩件事如今依然如墮五里霧中,但廣汽稱霸南方、圖謀北上的意圖已經明顯不過。
廣汽在今年的穩步擴張也將使得廣州汽車合資項目將至少增加至六個,即廣汽本田、廣汽豐田、廣汽菲亞特、廣汽日野和廣汽三菱、廣汽吉奧等,如果算入一直在秘密洽談的廣州現代項目,廣汽的強勢合資品牌將增加到七個。
東風日產:華南最大汽車制造基地
7月29日,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任勇透露,即將于1012年建成投產的新工廠將落戶東風日產目前所在的花都汽車城,毗鄰現工廠,生產NISSAN 品牌乘用車。該工廠建成后最大產能將達24萬輛,連同現花都年36萬輛的生產能力,東風日產在花都的產能一舉增至60萬輛,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汽車制造基地。任勇表示,“新工廠建成后,將進一步促進廣州乃至華南地區的汽車產業發展。”
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花都工廠于2004年5月18日建成投產,目前主要生產騏達 (配置 圖庫 口碑 論壇) 、頤達 (配置 圖庫 口碑 論壇) 、軒逸 (配置 圖庫 口碑 論壇) 、駿逸 (配置 圖庫 口碑 論壇) 、驪威 (配置 圖庫 口碑 論壇) 、逍客 (配置 圖庫 口碑 論壇) 、奇駿 (配置 圖庫 口碑 論壇) 等乘用車型。2008年,東風日產以35萬輛的年銷量一舉成為華南最大的汽車企業;今年1-6月份,東風日產銷量達到225073輛,同比增長41.3%。
7月26日,廣州市花都區區長林中堅公布了該區汽車業遠期規劃。他表示,花都今后將繼續大力支持汽車產業的發展。10年后,預計花都的汽車產能可以達到100萬輛,產值則可以達到1000億元,一年創造的稅收達百億元。而早在今年3月,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就表示將向汽車城授信30億元用于產業基地的開發和建設。
大廣州汽車藍圖
6年后產能要達300萬輛建成全球汽車產業基地
隨著廣州豐田、廣州本田和東風日產相繼落戶廣州后,再加上廣汽集團等一些汽車企業,廣州的汽車制造產業一路攀升。數據顯示,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廣州汽車的工業產值就一路走高,月均工業產值在200億元左右,全年總產值約2500億元,占全國份額約10%。
以廣汽本田為代表的廣州汽車工業算是“90后”
長期以來,廣州一直在探索汽車產業的發展路子,而廣州汽車產業真正走上健康快速發展軌道,只有11年的歷程。而在廣州市汽車工業未來的規劃中,東部則以廣汽本田為龍頭,以廣州開發區和黃埔、增城工業園區為載體,規劃形成年生產能力50萬輛以上的汽車產業帶;北部則以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和廣汽日野商用車為公司龍頭,以花都汽車城和從化明珠工業園為核心,規劃汽車產能60萬輛,并給予了120多家零部件企業;南部廣汽豐田產能已經達到了38萬輛,以此為龍頭并以南沙國際汽車城3個國際汽配產業園區為中心,吸引了一批汽配企業以及配套服務企業落戶。
7月15日在長春國際汽車論壇上,廣州市常務副市長鄔毅敏透露,下一步,廣州將充分發揮現有優勢,力爭到2015年,整車年生產能力達到300萬輛,產值超過4500億元,將廣州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汽車產業基地。廣州市市長張廣寧也希望將廣州打造成中國乃至世界的汽車基地。
誰是中國汽車第三城?
廣州之外,其他汽車工業城市的擴張熱潮也正在全國掀起。除了上海、廣州兩大汽車寡頭博弈之外,長春、北京、武漢、沈陽、天津、重慶等地的汽車工業也迅速發展。那么,誰才是中國汽車第三城?
長春:總產能將達200萬輛
長春是一汽集團的所在地,也是中國汽車工業的發源地。去年上海轎車產量為59.7萬輛,排在全國第二位。排在第三位的是老汽車城長春市,產量為47.8萬輛。
改革開放前的長春一路春風得意,但自上世紀80年代以后,長春的汽車工業大幅度滑坡,后起的上海、天津、廣州等城市利用外資紛紛將長春超越,長春這個中國的"汽車城"現在已是空有虛名了。長春在東北的地位也出現下滑,大連、沈陽、哈爾濱均超過了長春。
長春市市長崔杰在今年7月中旬召開的長春車展上透露,"長春市已提出新增汽車產能100萬輛,總產能達到200萬輛的目標。"據了解,為實現擴能百萬輛目標,長春已啟動了4個整車在建項目,在建規模超過了60萬輛。而在長春幾大擴產項目中,僅一汽豐田就準備投資40億元,豐越公司的轎車產能從目前的1萬輛擴產至20萬輛。
武漢:中部崛起的力量
如今坐鎮武漢的東風汽車集團,撐起了武漢汽車工業的半邊天,其中的主力便是東風汽車。今年上半年,東風汽車公司銷售汽車80.81萬輛,實現銷售收入1072.6億元。
其中,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上半年銷售汽車22.51萬輛,同比增長41.31%;神龍汽車上半年實現銷售11.73萬輛,同比增長13.83%;東風本田上半年銷售汽車9.04萬輛,同比增長7.18%;東風悅達起亞上半年銷售汽車9.09萬輛,同比增長21.29%;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東風渝安車輛有限公司上半年分別實現銷售9.49萬輛和8.64萬輛。東風商用車公司在上半年銷售汽車7.99萬輛,完成全年預算的51.5%。東風乘用車公司首款三廂車東風風神S30 (配置 圖庫 口碑) 也在7月22日正式投放市場,拉開了自主品牌乘用車全力參與市場競爭的大幕。
東風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徐平表示,下半年東風公司將全面達成"銷售140萬輛,銷售收入2000億元以上,利潤爭取較好的結果"的年度經營目標。
北京:天子腳下的使命
身為中國汽車"四小"之首,北汽或因北京而自豪。從北京現代和北汽福田開始,北京汽車工業迅猛發展。北京市也在全力以赴做大做強汽車工業。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北京一度想把電子工業作為支柱產業,但效果并不好。隨著首鋼搬遷,北京必須重新選擇經濟發展的支點。由北京現代和北汽福田開始,北京汽車工業迅猛發展。北京市越來越覺得汽車應當是自己最重要的經濟支柱,所以,全力以赴做大做強汽車工業,成為北京市政府的戰略意圖和情結。
北京汽車工業在"十一五"規劃中明確要求到2010年形成整車產能140萬輛,當年實現產銷120萬輛;實現銷售收入1300億元(其中:整車1100億元,零部件100億元,服務貿易100億元),力爭進入世界500強;實現利潤50億元;出口額10億美元;國內市場份額接近15%。
重慶:兩年后產能達180萬輛
重慶是"老四"長安汽車集團的大本營,目前重慶已經達到80萬-100萬輛的產能規模。除了長安汽車及合資公司長安福特馬自達、長安鈴木等,重慶民營車企力帆汽車也是后起之秀。或許正是如此,重慶力爭中國汽車第三城的呼聲日盛。
在7月底召開的重慶市政府第46次常務會議上審議通過的《重慶市貫徹落實國家九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實施意見》中,汽車摩托車行業重點是建設中國汽車名城和摩托車之都,創建中國最大的微車生產基地、最大的摩托車生產基地、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力爭到2011年,完成投資1000億元,實現年產汽車180萬輛、摩托車1500萬輛,實現銷售產值2600億元,比2008年增長45%。
成都:八年后實現百萬產能
由于和重慶分家,加之此前與重慶在工業分工中的角色定位,導致成都的汽車工業起步較晚。但即便如此,成都緣何敢自稱汽車第三城?成都的招牌是"私車擁有量"。
今年2月底,成都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成都調查隊聯合發布了《2008年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稱,截至2008年底,成都共擁有汽車101.1萬輛,比上年增長20.4%。其中私人擁有82.8萬輛,增長21.5%。而2008年底,上海擁有私人汽車72.04萬輛;北京擁有私車174.4萬輛。而據廣州市公安交警部門統計,截至今年3月份,廣州市(含番禺、花都、增城、從化)機動車為166.6萬多輛,其中私車近140萬輛(含摩托車)。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成都地區私車擁有量已超過上海,鞏固了全國私車"第三城"的地位。
而在汽車產業中,尤其是今年以來,成都及四川當地政府支持力度很大。一汽豐田、一汽大眾等工廠相繼投產或擴產,以及川汽自主品牌野馬SUV的復活,甚至騰中收購悍馬等新聞都是從這里傳出來的。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白剛甚至認為,一個城市沒有汽車工業就等于沒有制造業,至少是不完整的制造業。汽車之于成都的重要,已經在成都的決策層達成一致,要到2017年實現百萬輛的產量規模,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932億元。規劃目標直逼同處于西部的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