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很難在任何其它街車上找到更敏捷的動力傳動系統。變速比被設置的如此緊密,開始加速不到1/4英里你就上了5檔。其實兩次換檔就已經突破了60英里/小時。三重限滑差速器的效果在每次右腳踏下油門都明顯發揮了作用。真正猛踩下油門,STi馬上以仿佛musclecar的姿態咆哮著沖進風中。它提供了拉力車的操控和pony car似的動力傳送系統的結合。轉彎時將油門踩到底把STi變成了富士動力的Camaro—能提供遠超越你想像的駕駛樂趣(別告訴GM)。STi在充分發揮原始動力方面的造詣超過了它自身精確指向方面的能力。中央差速器在決定動力分配時卓有成效,使得從轉向不足到過度轉向的調整迅速完成。只是極限情況下,它的操控彈性略遜于EVO。
這樣說好了,STi的駕駛者較缺少了一種人車合一的感覺。它同樣飛快,在某些彎道速度與EVO不相上下,但少了一點點投入感。它在彎中使用剎車和油門控制車身的能力也相對欠奉。開EVO是更為自然,可以更信賴駕駛的直覺,駕駛感受更加出色。
■點擊圖片可看大圖■
制動部分EVO也更受歡迎。激烈駕駛下兩輛車的剎車反應都變軟,但STi的剎車踏板的頓挫感令人沮喪。Coleman是這樣描述的:“在某些彎角剎車沒問題,但有些時候踩下去很費盡減速也不夠明顯,幾乎象是失效了,我只能使勁踩著踏板并開始祈禱好運。”這個問題只在不停繞圈接近極限后才可能產生。EVO在這方面又獲一分,它的剎車無情的阻斷了前進動力,保證它能反復減速以達到適合入彎的速度。懸掛的調校方面也是EVO的強項。
Coleman喜歡它的仿佛為機場跑道調校的懸掛,宣稱EVO更高的滾轉剛性和更硬的懸掛帶來更直接的路面聯系,感覺上是為機場跑道做出的調校。STi更象是為沙石路面調校的拉力車――懸掛也很硬朗但沒有EVO的那么激進。貼路性能也是非常好,只是在毫不妥協的抓緊路面的同時,容許車身更大的側傾和重心移動。這些非常細微的差異卻最終帶來了EVO極限性能的巨大影響。就是這些能帶來些微優勢的小小細節聚沙成塔,終于帶來可感知的差異,即使無法用儀器量度。總的說來,EVO的轉向能力和平衡性比較象是后驅車的操控感覺,獲得了更多青睞。然后我們進入drag racing(400公尺短程高速賽車)部分。
我們首先得承認這兩輛車都不算是專業drag racer,但讓我們想一下:如果富士和三菱計劃造超強的全驅車投放在熱衷賽車的土地上,一定會有人愿意嘗試。
[上一頁] [1][2][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