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的秀場不應是“車鬧”的戰場
【太平洋汽車網 行情頻道】
車展維權,似乎成為每年的固定戲碼。日前的上海車展,又上演多起汽車經銷商維權事件。觀致汽車、比亞迪的展臺上,均出現了經銷商、供應商身著特制T恤,集體表達經濟補償等訴求。以所謂維權之名的“車鬧”攪局,讓汽車行業的一場年度大秀變成了一場鬧劇。
在開放的市場環境和嚴明的法治生態下,任何維權行為都應該建立在客觀訴求和理性對話的基礎之上。車展上的鬧劇,尤其是有組織地制造事端,非但不是解決問題的理性路徑,反而可能給社會秩序帶來困擾。中國汽車生態要健康發展,車企、經銷商、消費者理應以共同體的理性姿態,向各種蓄意為之的“車鬧”說不,如果任由“車鬧”毒瘤野蠻生長,一灘渾水之下,無論哪一方的權益,勢必被蒙蔽、裹挾乃至侵害。
除了上海車展期間的觀致、比亞迪之外,眾泰、Jeep 、寶沃、觀致、東風標致,甚至連沃爾沃、英菲尼迪這樣的豪華品牌也都出現了經銷商維權、退網事件,而這還僅是見諸媒體報道的部分。而復盤近些年來的車展維權事件,雖然不少是經銷商和消費者訴求難以滿足做出的非理性行為,但也不難看到,有不少維權事件背后都有“黑手”在策劃和導演的痕跡。面對充滿惡意的、拿經銷商和消費者當群演的“車鬧”,車企不能再沉默下去,經銷商和消費者也應該擦亮雙眼,只有把背后的“黑手”揪出來,汽車生態才有寧日,汽車行業才能健康發展。
事實上,“車鬧”背后“黑手”的存在,已為行業詬病久矣,也深受其害久矣。深挖根源就不難發展,鬧劇的頻頻上演,主要有兩方面的勢力在操縱:一是有些車企以此為競爭手段,用以抹黑對手的品牌,通過污名化對手來搶占市場份額;二是混亂的汽車自媒體生態下,某些喪失專業主義甚至良知的自媒體在利益驅動下,以此要挾車企,或間接充當某些車企的“打手”。甚至,兩方勢力還常常存在相互糾葛、彼此串通的關系。以如此卑鄙的伎倆來達到不可告人的秘密,蓄意制造混亂,行為齷齪,吃相難看,面目可憎。如果繼續容忍這些行為,汽車生態內的各利益主體,必然持續受到其毒害。
曾鬧的沸沸揚揚的寶沃遭經銷商集體維權事件,雖然最后以對話方式和平解決,但寶沃稱,其中不乏有人渾水摸魚、趁機牟利;觀致遭遇的經銷商維權,也反應個別經銷商非理性維權背后的組織者曾策劃了多起汽車行業惡性維權事件。保障經銷商和消費者權益是企業之責,但遭遇以維權為名策劃和導演“車鬧”來混淆視聽、擾亂市場的惡意抹黑,顯然是車企難以承受之重。
“車鬧”背后,存在著一條巨大的黑色產業鏈。在這個鏈條上,發起惡意競爭的車企和喪失良知的汽車自媒體是受益者,而經銷商和消費者則常常被他們拿來當槍使,被攻擊的車企則是深度受害者。本來可以對話解決的問題,原來可以走法律途徑,卻被策動組織以鬧事的方式來倒逼,這種唯恐天下不亂的心態和行為,理應為市場所不恥、為法律所不容。而以詆毀名譽的方式來牟利,已經越過了法律的紅線,理應受到法律的制裁。
道路千萬條,守法第一條。“車鬧”及背后的黑色產業鏈已經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如果任由其發展,不僅是汽車行業之不幸,更會讓經銷商和消費者的理性維權之路走偏。要阻斷“車鬧”毒瘤的生長,一是要靠法律來維系公平正義,二是要靠行業自律來實現公平競爭。尤其是在汽車行業遭遇寒冬的當下,在汽車產業和汽車市場面臨轉型升級的重要關口,行業更應該抱團取暖而不是相互傾軋,不能坐視“車鬧”黑產業鏈傷害了行業的未來。
(圖/文/攝:太平洋汽車網 合肥01)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