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胎發展迅速 輪胎形成威脅
最新的統計數據表明,中國對全球輪胎工業的日益增長的影響已經是可以清楚地見到。
今年,有17家中國輪胎生產企業進入《橡膠與塑料新聞周刊》編排的世界輪胎75強。這 17家中國輪胎生產企業加起來的年銷售收入達到64億美元,估計超過全球輪胎銷售收入的6%。
在這17家中國輪胎生產企業當中,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家10億美元企業佳通輪胎有限公司(GITI Tire Co. Ltd.)。這是一家由6間獨立的中國輪胎廠組成的、總部在新加坡的輪胎生產企業。
據中國輪胎企業及國際輪胎公司透露,從2005年夏天到2006年夏天,中國的擴建項目投資超過9億美元。在最近的四年間,國家投資幾乎達到35億美元。與此 同時,中國政府已經控制住所有斜交輪胎廠的投資。
目前,有196間中國輪胎廠持有美國交通運輸部(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發放的輪胎廠代碼。這種俗稱DOT的代碼,是廠家將輪胎銷售到美國所必需的。就在最近的18個月內,美國交通運輸部已經為中國輪胎廠發放了61個DOT代碼。
加上生產工業輪胎、摩托車胎、電動車胎和其它特種輪胎的企業,中國的影響力擴大得更加多。
在上述196個DOT代碼里面,有20間輪胎廠是由13家外國公司控制的。 這20間輪胎廠形成了另一個組合,他們加起來的年銷售收入大約為20億到30億美元。
大批歐洲、美國、亞洲公司到中國設廠生產輪胎的現象也在繼續增多。 在這個外來軍團中,領頭羊是各有三間廠的普利司通公司(Bridgestone Corp.)和正新/瑪吉斯國際(Cheng Shin/Maxxis International)公司,排在后面的是各有兩間廠的米其林(Michelin)、韓泰輪胎有限公司(Hankook Tire Co. Ltd.)和建大橡膠工業有限公司(Kenda Rubber Industrial Co. Ltd.)。
去年,庫珀輪胎橡膠公司(Cooper Tire & Rubber Co.)和倍耐力公司(Pirelli & C. S.p.A.)各收購了一家中國輪胎企業;橫濱橡膠有限公司(Yokohama Rubber Co. Ltd.)的第一間中國工廠破土動工。在世界輪胎前12名中,目前僅僅剩下大陸公司(Continental A.G.)還未在中國設廠;然而,該公司曾三番五次聲明正在與中國企業洽談合作和/或并購事宜。
在外來軍團中,韓泰的產能最大,可生產乘用輪胎和商業車輛輪胎。 在中國,其兩間輪胎廠合起來的生產能力為每年1990萬條輪胎。
產業統計數據表明,在中國活躍著超過300間輪胎廠,雖然其中有部分僅僅生產自行車胎,或者電動車胎和內胎。
僅就主要的輪胎品種乘用輪胎、輕卡輪胎、中卡輪胎、公共汽車輪胎而論,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三大輪胎生產國,也許是最大輪胎出口國。
兩年以前,中國已經成為往美國出口中卡輪胎/公共汽車輪胎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往美國出口乘用輪胎、輕卡輪胎排在第二位的國家。此外,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消費國,美國已經黯然失色地退居后面。
上述增長帶旺了原材料,促使原材料供應商進入輪胎工業并隨之得到發展。
一個恰當的例子是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PetroChina Co. Ltd.)由以前的國有石化企業轉制到現在的獨立經營。
今年四月份,在國際合成橡膠制造商學會(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ynthetic Rubber Producers)舉辦的西班牙巴塞羅納會議上,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合成橡膠部的技術主任王貴倫(Wang Guilun)透露了自己公司的發展計劃。該公司計劃在未來四年內,在國內建5間廠,使合成橡膠產能翻一番。
目前,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有5間合成橡膠廠,年產合成橡膠超過400,000公噸。 等到正在建設中的新廠完工投產,每年可增加合成橡膠530,000公噸,貴倫主任說,幾乎所有的合成橡膠都留給國內企業使用。
據貴倫主任介紹,去年中國SR(合成橡膠)產量達到163萬噸,但是國家仍然不得不進口大約120萬噸以滿足需求。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