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買的不如賣的精”,但現今的消費者獲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廣泛,連精明的商家也感慨:“如今的消費者就一個字———精!”在川北汽車文化節上,記者隨機訪問了現場觀展的30位市民,發現他們對汽車都自己獨到的見解,不少人還有自己創造的“買車哲學”。但從消費者的言談中,記者發現有三大誤區影響著消費者的“精明指數”。
誤區一:盲目持幣等待
張先生(38歲,公務員):我從前年開始就有買車的計劃了,但我總想再等一段時間,希望車價還能再降一點,最好是等到車價最低的時候再出手。可這一等就是兩年多,車價雖然降下來了,可我也累得夠嗆。孩子上學要人送,可學校和我的單位不在同一個方向,每天這樣又是接又是送的,不僅麻煩而且大人孩子都受累。老婆上班又遠,起早貪黑地擠公交車,也挺讓人心疼的。
【記者點評】張先生的想法實際上代表了消費者的普遍想法。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原因,需要一輛車,同時也具備一定的購車實力,但并非到了不需要考慮價格的程度。因此他們對汽車降價特別敏感,總擔心今天剛買車明天車價就降了,所以遲遲不肯下手買車。實際上,隨著我國汽車行業的發展,汽車產量逐年增加,同行業之間的競爭也會日趨激烈,根據價值規律的變化汽車廠商進行價格調整是必要的,但價格的高低實際上只是相對的高低,找不到絕對的低價格。對一個家庭來說,車對工作和生活帶來的改變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所謂“早買早享受”就是這個道理。
誤區二:一味追求低價
陶先生(42歲,商人):我買車首先問的就是價格,其他配置啥的我也不太懂,反正只要有安全氣囊、ABS就可以了。最好是大一點的車,看起來有氣勢些。對于售后服務那些我倒不是很在意,反正修車店到處都是。買的時候價錢便宜些,其他的事情以后再說嘛。
【記者點評】像陶先生這樣買車只問價格的消費者也不在少數,他們買車往往只是將車作為簡單的代步工具,對車沒有過多的要求。但車和其他消費品不一樣,對于車主和乘客來說,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消費者在購買汽車時不僅要考慮車的價格和自己的承受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將車輛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同時,汽車作為一種持續消費品,買車只是汽車消費的開始,因此消費者在買車的時候還應該對車的油耗、配件價格、售后服務等諸多因素進行綜合考量。
誤區三:迷信網絡報價
楊女士(28歲,大學教師):我平時喜歡上網,自從有了買車的計劃后,我就經常上網瀏覽汽車相關信息,我擁有的汽車知識大多也是來自于網絡。時間長了,我發現,有些網站上公布的新車價格往往比目前市場上經銷商報的價格低了一大截。這讓我很困惑,為啥本地車商沒有網上公布的那樣低的價格呢?
【記者點評】網絡的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便利,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監控,使得網上的信息真假難辨。實際上,同種品牌、相同型號的車的價格也是存在地區差異的,同樣是上汽通用的車,就不能拿上海的價格與成都的價格相比。其次,車輛的出廠時間的不同也會影響到車的價格,兩三年的庫存車與剛下線的新車價格也有差異。另外,各地經銷商做促銷活動時對消費者的回報也不相同。因此,消費者不能迷信網絡信息,網上公布的價格只能作為綜合分析當地車價的一種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