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燃油車市場,產品大多都是以前輪驅動方式打造,而使用后輪驅動的車型,一是由于其特殊定位,比如主打運動操控定位,其次是價格比較高,發動機布局從橫置改為縱置,傳動形式也改為后驅。因此,如果一臺燃油車使用的是后輪驅動的形式,那絕對會成為廠商的一個宣傳重點,畢竟在當時消費者心中,后驅代表著高級。

不過來到新能源時代,這條定律似乎在電動車身上并不奏效,因為市面上使用后輪驅動的車型越來越多。比如現在市場上賣的最火的特斯拉Model 3/Y,它都是提供后驅布局,高性能版則是在前軸多加一組電機組成四驅。如果說只有新勢力采用這種做法也不完全對,畢竟大眾ID系列都是后置后驅的行駛方式,甚至連起售價僅需2.98萬元的宏光MINI EV也是采用后置后驅的布局。

那為什么現在車企大多樂意在電動車身上使用后置后驅的布局呢?我們開頭有說,燃油車不使用后驅主要是因為成本,畢竟加了一根傳動軸,甚至還需要更換整個動力總成的布置方式,相當于增加了造車成本,這自然不符合車企追求極致利潤的理念。其次,橫置前驅平臺對于空間也是有優勢,如果一臺A級車使用縱置后驅平臺,那么留給乘員艙的空間可想而知,大部分消費者用車都是以空間為第一要素,如果連最基礎的要求也做不到,那自然沒必要選擇你。

不過在電動車上,這一切問題都不復存在,由于少了發動機和變速箱,空間不再顯得那么“寸金寸土”,并且電動機放在前軸和后軸沒有太多成本上的差異,反正都是通過電驅動,擺在前面還是擺在后面沒區別。而后輪驅動帶來的駕駛高級感和操控體驗要遠遠優于前輪驅動。
其次是電動車由于響應速度快,扭矩普遍較大,而使用前輪驅動的話容易出現扭矩轉向或者打滑,這個問題放在后驅上就能得到解決。

最后一點就是加速時的重心轉移,大家不妨回想一下,我們看一些測零加速的視頻時,測試車在起步階段是不是會出現較大幅度的車頭上揚,而后懸架則被壓縮,這就是因為車輛重心轉移到后輪。不過對于300匹以下的車型而言,前輪寬度足夠的話,也能很好地防止打滑,而且前機艙擁有發動機下壓重量,這也能增加前輪的摩擦系數。

但電動車就是另外一種說法了,由于沒有了發動機,前軸負重也就低上不少,加速的時候輪胎與地面的接觸面積也更低,自然而然就會出現打滑的情況。
所以說,既然后驅優勢那么多,并且造價也沒區別,那沒有什么理由選擇前驅。

當然,市面上還是有一些使用前輪驅動的電動車,不過這更多是基于燃油車平臺改造而來的結果,畢竟前機艙空了,正好可以把電機塞進去。當然,我是非常不建議選購這些“油改電”車型,即便它是后驅也是選擇拒絕,首先平臺在設計之初就考慮了發動機和變速箱所占的空間,這是無法改變的,相較于原來就沒有把發動機變速箱納入考慮范圍的純電動平臺,同等長度情況下,基于純電平臺的車型可以擁有更長的軸距。另外在電氣化設備方面,純電平臺功能更豐富,玩法也更多。

總結
隨著后驅逐漸被市場認可,未來想必也會有越來越多車企在設計初期就奠定下后驅的基調,使用前驅的電動車會越來越少。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