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于智駕最前沿微信公眾號]近日,交通運輸部會同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國家數據局、國家鐵路局、中國民航局和國家郵政局聯合發布了《關于“人工智能+交通運輸”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加大關鍵技術供給、加速創新場景賦能、加強核心要素保障、優化產業發展生態四個方面,部署了包括建設綜合交通運輸大模型在內的16項重點任務,明確了到2027年和2030年的階段性目標,為人工智能在交通領域的規模化應用指明方向。
《意見》在技術供給上強調要開展針對性攻關,推動智能產品創新與新裝備應用,提出建設高質量數據集與綜合交通運輸大模型,旨在為智能綜合立體交通網提供技術底座。面向場景應用,《意見》聚焦組合輔助駕駛、智能鐵路、港口與航運升級、智慧民航、郵政快遞智能化、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建養以及聯程聯運與智慧物流等七大領域,鼓勵通過示范試點加快可復制經驗的形成。
在要素保障方面,《意見》要求統籌算力資源、推動企業算力動態整合并因地制宜強化算力保障,同時加速高質量數據集建設與深化數據共享,推進泛在網絡設施與物聯網、新一代通信等技術的融合應用,為智能化交通提供支撐。
在產業生態方面,《意見》提出組建交通大模型創新與產業聯盟,促進頭部企業、行業單位與科研院校在算力、語料與模型訓練等方面的共建共享,并通過“十百千”創新行動與科技創新平臺推動技術轉化。
對自動駕駛行業而言,《意見》既提出了明確的資源與平臺支持,也對安全與可控性提出更高要求。政策推動下,自動駕駛提將有更充足的數據、算力與示范場景,利于感知、決策與仿真驗證能力加速迭代,有助于解決長尾場景訓練與封閉測試的瓶頸;分級分類的應用安全管理和對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強調,也意味著企業在享受政策紅利的同時,必須同步提升功能安全、數據治理和合規能力。
《意見》把人工智能與交通運輸的融合上升為國家部署層面的系統工程,為自動駕駛從試驗向規模化、從能力向可控性轉變創造制度性條件。短期內,隨著示范工程和配套要素的推進,特定場景下自動駕駛的推廣有望加快;中長期則要求在芯片、基礎模型、標準與測試體系等方面取得實質進展,方能支撐更大范圍的商業化落地。政策得出臺既是機遇,也是對行業穩健發展的提醒,技術進步必須與安全治理并重,才能推動自動駕駛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