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b id="3enyw"><ol id="3enyw"></ol></sub>
      <sub id="3enyw"><ol id="3enyw"><nobr id="3enyw"></nobr></ol></sub>

    1. <sub id="3enyw"></sub>
    2. 當前位置: 首頁 文章

      對于自動駕駛汽車來說,是軟件重要還是硬件重要?

      智駕最前沿-太平洋號
      自動駕駛領域專業的技術、資訊分享全媒體平臺。我們的slogan是:聚焦智能駕駛 ,緊盯行業前沿。
      + 關注

      [首發于智駕最前沿微信公眾號]為了能讓自動駕駛汽車安全駕駛,離不開激光雷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感知硬件的支持,更離不開決策系統對于感知到的環境因素進行分析并做出合理的駕駛行為決策。就有小伙伴會好奇,對于自動駕駛汽車來說,是軟件重要,還是硬件重要?

      類比一下,自動駕駛系統像是一臺樂隊演奏,硬件是不同樂器,而軟件是譜子和指揮;沒有好的樂器,音色有限;沒有好的指揮和樂譜,再好的樂器也是噪音。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哪個更重要”,而是兩者能不能合拍,能不能以工程化、可驗證和經濟可持續的方式協同工作,這才決定系統能不能安全、可靠并且能落地。

      硬件決定了系統的感知上限和安全邊界。你能看到多遠、能分辨多小的目標、在多糟糕的天氣里還能不能得到可靠的回波,這些都由攝像頭、雷達、激光雷達(LiDAR)、慣性測量單元(IMU)、高精度定位模組、車載網絡和計算平臺決定。硬件的物理特性會直接影響到軟件要解決的問題難度,比如低光照下攝像頭的噪聲會逼迫感知模型更復雜地處理噪聲和誤報,激光雷達的分辨率和線數會影響目標分割的細節。

      而軟件是把硬件能力變成實際功能的關鍵。感知算法、傳感器融合、定位、預測與規劃、控制,這些模塊把原始信號變成車輛的行為。軟件決定了如何從噪聲中提取語義、如何在有限的算力下做到實時決策、如何通過冗余和在線監測保證退化模式下的安全。更重要的是,軟件給汽車升級、迭代和規模化帶來可能,通過OTA(Over-The-Air)你可以不斷改進模型和修復漏洞,而硬件一旦裝車就很難更改,除非在設計時就硬件預埋或做模塊化替換。

      因此,兩者互為依賴,硬件設定了問題的“物理邊界”,軟件在這個邊界內做工程取舍與優化。把焦點放在單一維度(硬件更重要或軟件更重要)會導致錯誤的設計決策。正確的問題應該是,在目標功能、預算、量產能力和法規約束下,如何合理分配資源,在硬件和軟件之間找到最佳平衡,使系統既能滿足安全要求,又具備商業可行性和可持續演進能力。

      兩者如何權衡——從需求到實現

      那想做好自動駕駛,在硬件和軟件的選擇上要如何做好權衡?先從需求說起。任何好的權衡都要回到“你要做什么”的問題上。是要做低速封閉園區的搬運車,還是在城市道路實現高速的L4級自動駕駛?不同的目標對硬件和軟件的要求天差地別。低速場景可受益于成本更低的傳感器組合和相對簡單的決策邏輯,而復雜交通場景則可能要求更強的遠距探測、更高的定位精度和更復雜的預測規劃算法。

      成本與可量產性是必須考慮的現實因素。在量產車里,成本壓力會把高昂的感知硬件(比如高線數的激光雷達)壓制到一個很難接受的地步,這時軟件需要承擔更多的感知壓力,通過更強的算法和傳感器融合,把廉價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的數據“壓榨”出高可靠度的結果。反之,在試驗車或高端市場,廠商可能會選擇更好的硬件來降低軟件復雜度、縮短開發時間并提升安全裕度。

      可靠性和冗余設計也會改變兩者的取舍。在安全關鍵的系統里,冗余是非常重要的。硬件冗余(比如雙目標攝像頭、兩套激光雷達或獨立的毫米波雷達)能提供物理層面的多樣化觀測,有利于故障檢測與降級。軟件冗余(比如多模型并行推理、規則+學習的混合架構)在面對邊界情況時能提供不同策略的對沖。理想的系統通常在硬件層面保留最少的必需冗余(因為硬件貴、耗能和占位問題),在軟件層面實現靈活的多模態融合和自檢邏輯。

      還有一個需要考慮的關鍵點是算力與功耗。高性能的SoC(系統單芯片)能支持更復雜的網絡、更高幀率的處理和更低的感知延遲,但它們通常功耗高、散熱復雜并且價格昂貴。如果你選擇在車上部署大算力硬件,軟件可以簡化一些推理優化、減少模型壓縮的工作,但這就不可避免要去多考慮熱管理、電源設計和成本等問題。相反,如果算力受限,就會把更多設計負擔壓在算法工程師身上,模型量化、蒸餾、輕量化網絡設計和時序調度都變得非常重要。這里的平衡往往是“合適的算力+高效的軟件”,而不是單純追求最大的算力或最復雜的軟件。

      此外,時間成本也是必須考慮的。更好的硬件往往能讓早期驗證更快,高線數LiDAR加上強算力可以減少原型階段的算法難題,加速迭代,但最終可能需要把算法遷移到量產受限硬件上,這又需要額外的工程資源。很多創業公司和車廠選擇“硬件飛輪”策略,在早期原型階段使用更好、更貴的感知硬件以快速實現功能驗證和收集數據,隨后逐步優化軟件以適配相對廉價的量產硬件。這種策略能在短期內降低研發風險,但需要長期的工程投入來完成從原型到量產的遷移。

      當然,法規與驗證成本也會左右軟件與硬件的取舍。某些安全標準或監管要求可能強制要求特定的硬件冗余或功能安全機制(比如ASIL等級、失效模式檢測等),這會推動在硬件上投入更多。軟件的驗證和證明成本極高,復雜的機器學習組件難以形式化證明其在所有場景下的可靠性。因此在關鍵路徑上,往往會選擇可解釋性更強、更容易驗證的模塊(規則化的決策邏輯、傳統濾波器與模型結合的定位方法),把機器學習留在輔助或提升性能的位置,直到有足夠的數據和方法來證明其安全性。

      實際選擇策略與建議

      對于硬件和軟件的取舍,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智駕最前沿建議把硬件與軟件的選擇看作一個階段性演化的過程,而不是一次性做完的決策。第一步是要明確產品定位與關鍵場景,如果目標是城市開放道路的高度自動駕駛,你必須優先考慮感知距離、定位精度和冗余;如果是低速園區或限定路線的自動駕駛,可以更側重于用軟件彌補硬件短板,以節約成本。

      然后就是要做一個“能力矩陣”,把每種傳感器和計算單元能提供的能力和局限列清楚(比如攝像頭提供高分辨率語義信息,但對光照敏感;毫米波雷達在雨雪霧中仍能探測速度和距離,但分辨率低;LiDAR提供精準的三維點云但對惡劣天氣和鏡面反射有弱點;高精度GNSS+RTK能提供厘米級定位但依賴基站覆蓋和天線安裝條件;高性能SoC支持復雜網絡但功耗和成本高)。在這個矩陣上再疊加場景權重(城市、郊區、高速、夜間等),就能得到比較清晰的硬件優先級和軟件需求。

      在感知層面,推薦采用“多模態優先、融合驅動”的設計思想。單一傳感器都有盲點,多傳感器融合能提高魯棒性與可解釋性。軟件要做的不是簡單地把多個傳感器數據拼在一起,而是設計出能利用各傳感器長處、補償短板的融合邏輯,同時還要有故障檢測和退化模式。例如在攝像頭失效時,系統應能依靠毫米波雷達和低分辨率LiDAR保持基本的橫向控制和碰撞預防,而不是直接進入危險狀態。

      計算平臺的選擇應兼顧系統現在與未來的發展需求。有很多技術方案選擇分層計算架構,車載邊緣算力用于實時感知和控制,云端用于大規模學習、地圖更新和離線驗證。車載端的硬件要保證低延遲和功能安全,采用商用SoC時盡量選擇有成熟生態和安全特性(比如硬件隔離、安全啟動、車規級認證路徑),以減輕軟件在可信執行與防篡改方面的負擔。同時在硬件接口設計上要預留擴展性,方便未來硬件升級或功能擴展。

      在軟件架構上,推薦采用混合策略,把確定性強、便于驗證的功能用傳統算法或規則首先實現(如基礎控制、緊急制動邏輯、傳感器健康監測),把復雜的感知和預測問題交給機器學習方案,但要通過冗余、閾值、保守策略和大量仿真驗證來加強機器學習輸出。對于機器學習模型,要有清晰的上線/回滾機制、性能回歸測試和在線監控(data drift檢測、異常樣本上報),以保證OTA更新不會引入不可控風險。

      測試與驗證策略也是非常關鍵。硬件選擇會影響你必須做的測試量,更復雜或高風險的硬件方案需要更多的故障注入測試、環境耐受測試和功能安全驗證。因此在決策時應把驗證成本(包括HIL、SIL、場景化仿真、封閉環路試驗和大規模道路測試)算進去。在技術上還應建立端到端的數據回路,把車上收集的數據用于仿真場景構建和模型訓練,同時把線上故障和邊緣案例高效地反饋到開發流程,縮短從發現問題到發布修復的時間。

      團隊與組織結構也會影響硬件/軟件平衡。硬件導向的團隊(硬件工程師主導設計)容易優先選用穩健但昂貴的硬件,軟件導向的團隊則傾向于通過算法壓縮成本。最理想的是跨學科團隊協作,應從需求定義、系統架構、到量產工程都共同參與決策,確保各自的風險和成本被綜合考慮。此外,決策更要透明,要把硬件和軟件的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列清楚,不僅僅要考慮單車成本,還要算上維護、升級、能耗和驗證成本。

      最后提一點就是要考慮關于供應鏈與可維護性。硬件采購受零部件可得性和生命周期影響,某些高端傳感器可能供給受限或壽命短,導致量產風險。軟件的長期維護成本高,但靈活性強。明智的選擇是優先采用有成熟車規支持和長期供貨承諾的硬件,同時在系統上做模塊化設計,這樣可以使得單一硬件的替換不必影響整個軟件棧的大改動。

      把“誰重要”變成“如何協作”才是關鍵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自動駕駛是軟件重要還是硬件重要?答案是兩者都重要,但重要的方式不同。硬件定義了能做什么、什么時候做以及做得多好;軟件決定了如何把這些能力組合起來,以滿足安全、效率和用戶體驗的目標。在設計自動駕駛系統時,關鍵在于怎樣在功能、成本、風險和時間之間找到恰當的平衡,使系統既能安全運行,又能商業化并持續演進。選擇硬件時要問“在這個硬件預算下,軟件還能做到什么”,選擇軟件時要問“在當前硬件能力和驗證約束下,這個軟件能否被證明是安全的”。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自于網絡,感謝原作者。
      16
      09-30
      智駕大橫評

      相關車系

      更多>>

      相關推薦

      熱門文章

      |
      97香蕉超级碰碰碰久久兔费_精品无码视频一区二区_91精品国产自产精品_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

    3. 
      
        <sub id="3enyw"><ol id="3enyw"></ol></sub>
        <sub id="3enyw"><ol id="3enyw"><nobr id="3enyw"></nobr></ol></sub>

      1. <sub id="3enyw"></sub>
      2. 亚洲五月天激情在线观看 | 偷拍台湾佬中文网 |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免费69 | 亚洲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天堂 | 日本一道本高清一区二区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