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發文為汽車經銷商發聲。
其認為:
當前汽車經銷商新車銷售出現大面積虧損,有現金流赤字經營和資金鏈斷裂風險加劇的情況,已難以擺脫生存困境。其建議相關部門研究汽車經銷商階段性金融紓困政策,比如給予融資支持、引導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和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對汽車經銷商領域的支持;以及金融機構靈活調整貸款方式,進行展期和延續,提高對經銷商的授信額度并拓寬貸款使用范圍,等。

為何汽車經銷商(4S店)們叫苦不迭?
想來這是必然的結果。
首先是廠家為了刷出汽車銷量數據,總會以超過門店實際銷售能力和對應市場實際需求的數量強壓批發銷量;于是門店不得不大量庫存,可是庫存的車輛直接等于資金壓力;如果不在下一次批發車輛之前回收一定資金的話,門店也就無法維系了。那么留給門店的選擇則只有一個:降價促銷!但是降價壓縮的是車輛進銷差價,也就是門店的整車銷售利潤;結果是看似賣了許多車可是依舊沒有賺到錢,甚至在庫存壓力過大的階段里,大量品牌的門店出現價格倒掛的現象。
所謂的價格倒掛就是虧本賣車,以比批發價更低的價格去零售。

“價格戰”的根源是什么?
現在基本看明白了。
說穿了還是一些車企為爭奪市場份額而強壓汽車經銷商的庫存,迫使其進行沒有底線的價格競爭;所以筆者的觀點與崔東樹先生不同,從金融角度去解決經銷商的壓力還是治標不治本,甚至是頭疼醫腳的做法。關鍵點還是合理梳理汽車消費市場,透視出真實的市場需求;對汽車批發銷量和零售銷量進行定期公示,明確兩類銷量的差值,讓市場用戶看到各大汽車品牌真實的表現,以此杜絕車企刷批發銷量數據并進行數據包裝的惡性競爭。

其次,崔東樹先生在相關文章中提到了另一個因素。
也是其所謂的兩大問題之一:消費不振。
相信這個話題不需要過多去講,只不過在汽車消費市場中還有一些因素是影響一部分汽車消費者購車信心的。筆者認為新能源汽車潛在消費人群難免會有一些顧慮,因為諸多熱門品牌都在超高頻率的給產品改款迭代,車輛保值率難免會受影響;其次則是相關技術標準會定期調整,買到的汽車產品有可能因為技術標準的變化而快速被淘汰,產品生命周期低于預期,新能源汽車的消費熱情是難免有所下降的。
新能源汽車應當有一個可長期不變的技術標準。

其次,應當打擊唱衰燃油車的新能源汽車制造商了。
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實際是在伯仲之間的,用戶市場對于燃油車的需求依然是非常旺盛的;但是確實存在部分新能源汽車制造商通過自媒體和培養的博主去持續唱衰燃油車,給燃油車潛在消費人群制造了選擇焦慮。
此為典型的不正當競爭手段。
相信類似的競爭手段是造成汽車消費不振的關鍵因素之一。
類似的現象需要重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