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們集團老板庫存了某牌多少輛車嗎?”
“幾百輛?”
“不要這么保守。”
“一千輛?”
“還是太保守。正確答案是五千多輛!所以老板正在考慮退網換牌。”
……
具體品牌不提了。


這是筆者和一位曾經擔任某汽車品牌市場區域銷售總監,但因為再扛不住消化庫存的壓力而以大齡跳槽到另一品牌做終端一線銷售的友人的聊天內容;一家汽車銷售集團公司旗下會有多家和多個品牌銷售門店(4S店),但如何去想也難以想到一個汽車品牌的車輛可以壓出數千輛的商品車。可見該集團公司經營壓力之大,如果不能快速有效切換品牌和消化庫存的話,或許“暴雷”的概率會相當高。
相信有相當庫存壓力的汽車經銷商集團不止一家。
那么問題就很突出了。
現在的整車廠依然向上游和向下游轉嫁壓力,向下游轉嫁的方式則是定量批發汽車產品;并且對暢銷車產品的批發銷量進行定量,每批發多少暢銷車則要按比例搭配銷量表現較差的車輛甚至是冷門車。

結果會怎樣呢?
結果是不難預見的,首先是汽車經銷商不得不被動進行價格競爭;因其必須快速消化庫存才能回籠資金,否則連下一批的批發銷量指標都無法完成,最終只有退網。其次是面對巨大的庫存壓力不得不進行價格競爭,價格倒掛成為相當一部分汽車產品的常態;經銷商付出巨大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結果是沒有任何結果,甚至還會虧損,于是汽車品牌退網潮難免會掀起。再次則是退網潮對產品用戶的車輛維保帶來一系列難題,整個汽車市場的熱情和熱度難免會降低。
最終傷害的是整個產業。

明明知道汽車經銷商難以消化如此之大的庫存,為何整車廠還要強力壓庫存呢?
整車廠如此行為顯然是為了爭奪市場份額,以成為未來的行業巨頭(寡頭);而想要達到這個目標是有“捷徑”可走的,那就是用產業資本力量展開價格競爭,快速奪取友商份額。但是價格競爭由整車廠來打是有諸多障礙的,并且想要獲得產業資本力量的支持也需要有漂亮的數據。
而強力壓庫存能帶來漂亮的汽車批發銷量數據,同時又能迫使汽車經銷商被動展開產品價格競爭。
風險轉嫁給下游企業,同時獲得了產業資本支持。
這就是整車廠會如此行為的原因。
然而也是如上所述,這樣操作下去只會讓汽車市場的活力受到影響;同時不基于技術的競爭也算是劣幣驅逐良幣,最終剩下的少數整車廠再難以驅動行業技術發展,未來的自主品牌還如何能有效開拓海外市場呢?要知道類似的競爭模式可能在某些國家或地區完全行不通。

如何解決?
答案早已經給出:
建議禁止車企發布和炒作批發銷量!汽車產品應當按月公示零售銷量,且零售銷量應當按照上牌量統計,該數據是最貼近真實汽車銷量的數據。
以終端真實銷量數據為參考,可以真實的體現出各個品牌的競爭力;濫竽充數者會自動浮出水面,真正搞技術研發的企業也能夠得到更多的認可和產業資本的支持。
筆者認為這一建議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