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倡議 自主品牌建海外“聯合展廳”
長城汽車銷售公司國際部一位人士表示,由于中國出口的自主品牌轎車大多由當地企業做總代理,而這家代理商一般還會代理多個品牌,所以有時會出現吉利、奇瑞、長城等多個品牌在一個展廳銷售的情況,“但這只是巧合,并不是有意為之。”
該人士認為,沒有必要去刻意塑造“中國汽車”品牌,因為現在海外市場銷售的中國車良莠不齊,國外消費者如果遇到某款中國車出現問題,就會將抱怨放置于整個“中國制造”上,各大中國自主汽車品牌分散銷售會淡化這種偏見,但如果集中在一起就會強化“中國”概念,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這種做法挺新鮮的,但新鮮的東西還不好講。”江淮汽車海外市場部部長張義魁表示,目前中國有出口業務的幾個自主車企各有各的特色,如果都冠以“中國汽車”品牌的LOGO,再進行“特色”推廣的難度就會很大。目前,江淮年出口量在2萬輛左右,出口車型包括轎車賓悅、同悅、MPV瑞風、SUV瑞鷹以及輕卡、重卡等。
實際上,將本國出口的各品牌車型放在一塊兒銷售,歷來各國汽車巨頭都沒有先例。不說歐美日汽車企業,甚至是韓國的母子公司現代、起亞也從未將車型混在一起賣過。
行業協會人士也表示了自己的擔憂。中汽協一位負責汽車出口協調事務的人士表示,諸如出口退稅等各項鼓勵出口的政策已是老生常談,但從未聽說過有關部門有“建立中國品牌”的想法。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表示,在他看來,成立聯合展廳的可能性并不大,“各家有各家的想法,很難同心。”
“抄底”通用經銷網
“已經有海外媒體開始關注中國車企收購通用汽車經銷網絡的事情。”3月9日,華晨汽車某位人士向記者透露,由于通用、克萊斯勒等汽車巨頭的時日艱難,正不斷連累其經銷商,現在已經傳出國內自主車企要抄底這些經銷網絡的風聲。
如果能夠通過收購,借力“現成”的通用網絡,中國出口轎車一直受制于當地總代理商、缺乏經營自主權的局面可望改善。其實,不少自主車企都曾為此努力。以華晨為例,華晨去年7月曾經謀劃建立“海外分公司”,從而對當地工廠、銷售網絡及宣傳推廣、經營管理等一切事務擁有絕對自主權。但是由于全球經濟危機不斷深化,此計劃已經擱置。而長城則在近期兩會議案中隱諱地提及,“希望給予在海外建網經營中國汽車的廠家予以資金補貼和政策上的支持”。
對于“抄底”一說,通用中國公關部人士表示,經銷商雖然是通用的“Stakeholder”(利益相關者),但對于其去從,通用并無直接責任,但從目前中國政府的表態來看,現在應該還不是“抄底”的時候。
對于正處危機時刻的通用來說,時至今日,對其“經銷商兄弟”顯然已無力顧及。在其最近的重組計劃中,已決定“取消數千經銷商”。而就在半年前,部分通用經銷商還曾上演過一場“購通用股票、展示救主姿態”的悲情劇,F在,這些經銷商們正面臨著何去何從的痛苦抉擇。
如今,果真能被政府支持的中國自主車企集體收購,進而變身為“中國汽車”品牌聯盟,也不失為他們的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