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上半年
賽歐、
POLO等轎車的旺銷之后,由于
福美來與
愛麗舍的上市,7月車市的“燃點”由10-15萬元猛然上升至15萬元。
中級車在經歷了“老三樣”的長久沉悶之后,終于進入了新款型與新價格的“15萬元時代”。
多年來,“老三樣”桑塔那、
捷達、
富康以12萬元為軸心,下壓10萬元以下經濟型轎車,上頂20萬元之上的中高檔轎車,通吃公務車、私家車與出租車市場,可謂左右逢源。但這種舊有的平衡近日已被愛麗舍和福美來所打破。憑借時尚
現代的外形、較好的配置與性能,還有15萬元左右的適中價位,這兩款車闖入了中級車的核心地帶。業內行家預言,中級車市場由此將重新洗牌。
15萬元切開中級車核心市場
這次中級車格局的變臉,關鍵因素是價格。綜觀國內車市,10萬元以下、12-15萬元、20-25萬元等價位區間的競爭異常激烈。10萬元以下區間,
夏利、
派力奧、
奇瑞、賽歐、
吉利等各路“英豪”一片混戰。消費者對于這個區間的車型要求頗高:價格要實惠,配置要齊全,性能又不能太差。廠家難調眾口,只得一再壓縮自己的利潤空間。10-15萬元區間也不太平,POLO、賽歐SRV、捷達、富康988各顯其能。而像
別克、
帕薩特、
廣本等中高檔轎車的性能和配置雖然無話可說,但20-30萬元的價格又讓大部分人止步。
就價位而言,國產車出現了低端車與高端車之間的“斷層”。以15萬元為軸心、浮動在14-18萬元之間的愛麗舍、福美來正是避開上述這些區間,另辟15-20萬元的中級車市場,填補了這一“斷層”。隨后
中華、“中別克”、
豐田T-1也都將循跡而來,共享這塊“未被開墾的土地”。
私車消費跨入中級車臺階
其實,愛麗舍和福美來盯上15-20萬元這塊區間的市場與時下汽車消費的轉型密不可分。中國汽車市場定位經歷了公務車和商務車之后,終于迎來私車消費的春天。而私車消費的客戶群體中,中高收入家庭又是最具規模和實力的,成為各汽車
廠商爭奪的對象。
在以往“老三樣”時代,中級車的市場定位具有很強的兼容性:既依靠公務車市場來支撐其初期銷售,也不忘兼顧私家車市場,同時利用各自的地域優勢大力開拓出租車市場。這種情況隨著中國的入世而發生轉變。人們的購買力在增加,中高收入者也日益增多,私車消費已經取代公務車和出租車成為中級車銷售的主流。2001年,國內不少城市的人均GDP都超過了2000美元,上海甚至超過了4500美元。因此,毋庸懷疑國人日漸高漲的購買力。另一方面,大部分人消費汽車的態度是理性的,他們在注重款型與性能的同時也提出了價格適中的要求。不少中高收入的購車人認為,私家車應該符合如下要素:款型時尚、性能優越、價格適中同時又具備完備的售后服務。
中級車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成為家庭轎車消費的主力車型。中級車的外形與尺寸高于經濟型轎車,顯得大方氣派;車型內斂,接近于緊湊型轎車;考慮到家庭支出的因素,其油耗也不大,而
排量介于1.3L至1.8L之間。這些要素的集合讓中級車贏得了中高收入家庭的青睞。業內人士由此認為,在今后5年內中國車市將是中級車的天下。不少廠家開始意識到這一點,及時放棄低端市場或中高端市場,將主戰場轉移到了中級車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