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生態研究中心一份有關車內非廢氣有毒程度的檢測報告與一份10大毒車”的“黑名單”,在業內引起軒然大波。車內空氣污染問題首次成為公眾矚目的焦點。《每日經濟新聞》日前獲悉,國內首個針對車內空氣污染問題的國家環保標準《車內空氣污染物濃度限值及其測量方法》有望于年底正式出臺。
記者此前曾多方調查發現,這一關系到“有車一族”及其家庭健康的核心指標至今缺乏一個明確的國家規范,也尚無一套科學、切實可行的的檢測體系來保障,從而在處理由車內空氣污染引發的糾紛時非常棘手。
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室內環境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汽車內空氣污染物的檢測儀器和測量方法已確定,正處于技術審查階段。據透露,所有檢測項目都在一個實驗艙內進行,模擬真實的用車環境。然后依據明確科學的測量方法,最終確定一個車內污染物濃度限值,汽車內空氣是否合格將以這個限值作為標準。
不過,中國質量認證中心汽車部的一位負責人表示,車內空氣污染難以制定標準,一方面是檢測認證本身的難度,有害物質檢測方法、檢測環境的不穩定性等;另一方面,盡管有很多汽車內飾都有可替代材料,但其高昂成本是每個意識到該問題的企業不得不面對的核心問題。
據了解,目前國內對汽車方面的檢測更多還集中在安全方面,其中主要是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實行的3C強制性認證。其對汽車內飾、環保等方面的檢測只是內飾可燃性、尾氣排放等方面。